最新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3-09-24 18:58:22 作者:薇儿 最新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实用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篇一

企业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一般来说,可以从总则、管理机构、持股的股份、准予资格、认购、兑现期股、转让、中止和取消、财务、特别条款及附则等方面来规范管理。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其中对于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本办法的要求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总则

为了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促使经营管理人员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确保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经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在本公司实行管理层持股制度,并制定本管理办法。企业管理层持股包括现金入股和认购期股。现金入股取得《公司法》所赋予股东的所有权,包括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利。期股是指公司出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个人事先约定,在经营管理者任职期间按照当前约定好的价格,以各种方式购买的股份。期股兑现以前,持有者代理履行股东对公司的义务、享有受益权,但没有其它所有权。期股兑现以后,与普通股份享受同等权利。本管理办法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有利于约束和激励、促使创新的原则。

二、管理机构

管理层持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公司股东大会,执行管理机构是董事会,监督机构是监事会。董事会下不设办事机构,具体工作责成公司职能部门或聘请外部专家负责。公司股东大会主要履行四项职责:首先是审批董事会制定的管理层持股管理办法;其次是审批管理层持股方案;再次审查批准董事会成员认购股份的资格和认购金额;最后负责决定修改、废止、终止期股计划。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公司董事会履行职责包括:拟订管理层持股管理办法和持股方案,报股东会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与管理层持股管理办法和持股方案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聘任和解聘管理委员会成员;审查批准公司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认购人资格和其认购金额;托管由于职位空缺和预留的期股份额;审批年度期股兑现方案;负责管理层持股的日常管理;其它应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

三、持股股份

公司任现职的管理层人员持股额度合计不得超出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包括已经持有的普通股份和认购的期股以及授予的期权额度。也不得成为相对大股东。现金入股只有在公司创立或增资扩股时,才对管理层设立入股安排。期股认购与公司准予资格范围内人员人事变化同步进行,至少在公司工作满一年的才能享受同期期股受益和兑现期股。兑现期股的股份来源为公司现有股东按比例出让的股份,但现职管理层人员的股份除外。兑现公司创立时设置的期股由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兑现期股以年度为周期,具体按《股权托管、转让协议书》约定的安排执行,最长兑现期从认购之日起不超过五年。认购的期股、由期股兑现转成的普通股份、现职管理层人员已经持有的普通股份,都不得转让、出售、交换、抵押担保和偿还债务,但管理层人员用于购买本公司股份的抵押贷款除外。当公司发生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吸收新的投资者、溢价或跌价转让等影响股本的行为时,若对未兑现期股有不利于认购人的影响力时,要做必要调整,以保护管理层利益。

四、准予资格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联的人员,可以在公司将来实施股份期权计划时通过行权持股。有如此情形之一的,取消准予资格:有严重失职、渎职行为或因此原因被判定刑事责任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公司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持有期股期间,由于受贿索贿、贪污盗窃、泄漏公司经营和技术秘密、损害公司声誉等行为,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对于为公司长期发展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在期股全部兑现以前正常离职的,经股东大会批准可以继续享有期股资格。

五、认购股份、股权

现金入股和认购期股遵守自愿的原则。但是为了促进管理层持股计划的实施,公司创立时的期股与现金入股配套设置,认购期股的同时必须以规定的现金数额入股。现金入股的可以不认购期股。现金入股的由管理层的个人与其他出资人或公司签署《出资协议》,交足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等),公司向出资者出据《出资证明》。认购期股需要认购人与公司或股份让与人签署《股份托管转让协议书》。公司创立时应先签署《出资协议书》。《股份托管转让协议书》是实现期股计划、规范期股认购兑现和转让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应载明让与人、受让人股东名称或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转让数量;转让价格;转让方式;时间计划;每年度兑现比例;收益处理;转让前委托管理;中止、取消;双方权利义务、争议的解决等内容。现金入股、认购期股不构成公司对持有人聘用期限的承诺,公司对持有人的聘用关系仍按劳动合约执行。

六、兑现期股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股份的现金交割完成以后,将新的股东名单载入公司股东名册,并向公司登记的工商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七、转让、中止和取消

无论什么原因被解聘、离职,其现金入股或兑现期股获得的普通股权所有权不变。管理层人员持有的普通股份,在其被解聘职务以后可以转让、出售、交换、抵押贷款和偿还债务。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原因不再受聘管理层职务的,期股计划立即终止。因公死亡或因工(公)伤事故丧失劳动能力而离职的,可以酌情延长期股计划。期股持有人被辞退、自动离职的不再享受未兑现的期股收益和兑现期股。期股持有人被公司不再续聘、退休(包括病退)、非因公死亡、非因工(公)伤事故丧失劳动能力而离职的,可以享受未兑现期股收益和兑现期股。期股持有人如果发生可能影响其兑现期股事项时,股东大会可以中止兑现。

八、财务及特别条款

如果没有同时进行的增资扩股计划,让与股份得到的资金应撤出公司。公司实施管理层持股所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规费、手续费等由公司承担,计入公司管理费用。股东转让其股份,发生在公司以外的费用由股东承担。管理层持股计划和其管理办法不影响公司根据发展需要作出资本调整、合并、分立、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解散或破产、资产出售或购买、业务转让或吸收以及公司其他合法行为。对于因经营亏损导致停业、破产或解散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股东大会做出的特别决议需要中止期股计划。

九、附则及其他

附则表明本办法的解释权设置。以及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时间及其他说明。其他作为落底条款。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篇二

报 告

公司领导:

目前我公司在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多为80年代(六·五改造期间)所购置,也有不少设备系为60、70年代购置及自制,数控化率较低,仅为7%,现大部分已属帐外设备。由于多年长期连续使用,而用于设备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又极少,例如设备大、中修欠帐太多,导致许多设备带病运转,加工精度下滑,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只能凭操作工经验进行加工,不能满足现代化、大批量生产需要,应列为淘汰设备。

一、 按年代分布情况

1、一车间:

60 4 1 3 1

70 2 5 2 2

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篇三

一、海底捞服务管理案例

,海底捞经过两年的努力,店面由原先的70多平方米曾扩到400多平方米。由于店面扩大,桌数增多,刚开始总是坐不满,生意也平平淡淡。此时张勇非常着急,但他没有乱了分寸,他知道只有通过更好的服务,让所有消费的顾客都满意,生意才能一步一步好起来。细心的张勇发现最近总有一对母女俩到店里吃饭,这对母女每次来最多点三样素菜,消费奇低,最多吃十几块钱。张勇没有应为这对母女消费低而轻视客人,他总是一视同仁的给母女二人服务。但是个别员工并没有真正理解到服务的真谛。

一天,母女二人来吃饭,当台服务员表现的比较懈怠,还小声对旁边服务员说“这两位又来了,每次都吃那么一点钱…”。

母女听到了服务员谈话,觉得非常没有面子,起身准备离开。细心的张勇发现了母女的举动,赶忙上来询问原因。母亲非常有修养,还不好意思的对张勇说:“其实每回来吃饭,我们也挺不好意思的,但是我们俩饭量又小,点多了怕浪费。再说我们俩又不吃肉,就喜欢吃一些素菜…。”。

张勇听完母亲说的话,又看了看当台服务员的表情,立刻知道了是什么原因。“姐,实在不好意思,都是我的错,我没教育好自己的员工,其实你们每一个顾客对于我们海底捞都是一样重要的',你们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姐,您看这样可以吗,今天这桌饭我请了,这是一张八五折的金卡,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客人。姐,你不是怕点多了浪费吗,以后过来所有的菜你都可以点半份。姐,今天的事您千万不要生气,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好吗?”母女听到这样的解释后,大为感动。

事后,这位女士的老公,简阳市工商银行行长与张勇一家人都成了好朋友。行长为海底捞介绍了大量的客户,同时也为海底捞贷款方面帮了大忙。

二、海底捞服务管理案例分析

永远不要轻视任何客人,对所有顾客都要全力以赴的服务,争取每一个客人的满意。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位客人,也许客人的消费水平比较低,但不代表他的朋友或家人没有消费能力,只有他满意了才可能通过口碑效应取得更大的收益。相反,如果客人不满意,也会把负面效益很快的传播出去,这样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坚守信念,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张勇之所以获得这次机会,是与他真正的理解服务的真谛,坚守着以服务为生命的信念而分不开的。否则,他也会象当台服务员一样,觉得两个人消费那么低,走就走了,那么再好的机会也就错过了。

三、海底捞服务管理案例总结

自1994年在四川建立第一家门店以来,十几年的时间,海底捞已发展至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29个城市一百多家直营店,拥有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仅20xx年,海底捞就开出了17家门店,营业额近20亿元,拥有员工两万多人。“家文化”是海底捞变态服务的重要支撑,如今“家文化”却成为海底捞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典当一带一路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众筹信托再保险。海底捞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出身农村,学历不高,肯吃苦,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年龄层次以80后和90后为主。“家文化”对员工的尊重和培养,对受教育程度低和年轻的打工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进而产生一定的凝聚力,促进提高服务绩效。

然而,相比员工性质相似的富士康,海底捞工作待遇更低,劳动强度更大,服务质量要求却更高。80后和90后员工追求自由,具有更多个性化需求,与海底捞严格的“家文化”不符。因此,员工更可能产生心理压力、不满情绪、职业倦怠和报复行为,对企业来说存在相当大的管理难度。尽管此次前员工因其建议被企业采纳后,未获得奖励而敲诈50万元的事件可能是个案,但显示出海底捞的员工与企业关系并非如外界认为的那样紧密,与海底捞这种备受推崇的“家文化”似乎格格不入,海底捞再次陷入漩涡。

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篇四

排涝泵站是湖区发展生产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排涝泵站管理、确保排涝泵站正常运行,对于推进湖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命靠堤,吃饭靠电排”,是湖区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了排涝泵站所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以工代赈连续投入改造排涝设施,极地提高了排涝抗灾的综合能力。

xx市共有湖区面积平方公里,覆盖300多万人口和320多万亩耕地,占总人口、总耕地面积的近50。截止20xx年,全市排涝装机总量达到671处、1479台、万千瓦,设计耕地效益面积万亩。1993年至20xx年,国家和省对xx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1384万元,新建和更新改造各类排涝泵站349处、977台、万千瓦,受益耕地面积比以工代赈前增加了35,为湖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增强了抗灾救灾能力。以工代赈投资建设为主的羊湖口电排,蒋家嘴电排、苏家吉电排投产受益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岑河撇洪工程、冲柳撇洪工程、南湖撇洪工程、外河高洪水位不能自排情况下,通过电排既解决内河渡汛保安,又解决了上百万亩农田内涝问题。投资改造的`47处中型排涝泵站,提高了出水扬程和排渍效益。

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以工代赈以来,湖区农业出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产量提高的新局面。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34亿元,比5年前增长,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畜产品总产量分别增长、、、和。促进了桃源、鼎城、澧县、汉寿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

三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新建改造排涝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配合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和构筑十龙型产业,努力构建规模基地,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壮,速生丰产杨树、人工牧草和饲料粮、优质蔬菜、优质水果、高效养殖水产均已达到或超过100万亩。目前,全市珍珠蚌养殖面积占全省的90,全国的50,杨树、优质水果面积居全省第一,涌现出了全国有名的“爬杨”之乡、“中华鳖”之乡、“柑桔”之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以工代赈连续十多年规模投入新建改造排涝设施,并没有彻底改变设施老化、不配套的问题,甚至出现边建设边改造,连续几年重复改造的现象,关键受理机制不完善。

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可以说,目前湖区排涝泵站运行长期存在的设施老化,设备不配套,年久失修,运转困难等问题,重要原因数分依赖以工代赈资金,其他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包袱沉重,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1、水费征收不到位。

水费是排涝泵站生产成本耗费的合理补偿,也是维持工程持续正常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虽然政府对水费征收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各地都很难得到落实,造成排涝泵站员工工资、设施设备养护费用无保障。

一是截留挪用现象普遍。很多地方采取由乡镇政府统一收水费,而乡镇政府将水费收上来后往往挪作他用,不按规定足额拨付给水电站。

二是无强制征收措施。一些地方由泵站直接征收水费,但是当受益单位和个人不缴纳时束手无策。

三是跨地域关系难协调。有很多排涝泵站跨区县(市)或跨乡镇,不同行政区域的群众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如石门桥邱家昏两处排涝泵站负责三合垸排水,与德山开发区在水费征收过程中存在争议,就发生过挖沟堵水的事件。

由于这些原因,各地应收水费通常有30不能到位,有些单位比例更。如澧县观音港泵站,有82名职工经核准每年应收水费68万元,每年到位不足20万元,难以保证正常的运转。

2、人员待遇不到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数泵站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排涝泵站一年最忙时间仅3到5个月,部分时间是保养维护设备。按照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泵站人员定岗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全市排涝泵站实际只要1500名工作人员,但是现有员工4007人,约超编2500人。人员过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排涝泵站将部分经费用于人员供养,加之水费征收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工资保障水平降低。目前,全市有很一部分排涝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能按时全额发放,有的每月只发档案工资的70,更提不上缴纳社会保障金了。如安乡县近五年泵站员工年均工资在5000元以下,从1998年起至今无一人参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工资难以保障的后果则是人心浮动,造成泵站设施保管不善,被盗被损,养护不够,加速老化。

3、管理责任不到位。

一是条块管理责任不到位。

目前,全市排涝泵站有市管、区县(市)管和乡镇管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管人与管事分离,造成谁都不承担管理责任。因此,对于出现的排涝泵站经费、泵站人事等问题,通常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

二是区域协调机制不到位。

由于排涝泵站依流域设计,以排区形式分布,跨行政区划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行政区域间对于排涝泵站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利益关系、管理责任难以理清,往往在水费征收、配套建设等问题上出现矛盾。当洪涝灾害一过,各方又重新出现扯皮和争执等现象。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排涝泵站处于一种重使用、轻管理的状况,这也是个别排涝泵站运行情况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排涝泵站要完成担负起排涝抗灾的职能,必须推进人事、管理职责、水费征收的制度,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持内部活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加强湖区排涝泵站管理,扭转泵站运行现状,提高泵站对湖区生产的保障能力,也是当前湖区农村工作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湖区排涝泵站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推进机构。

一是理顺机构管理关系。

排涝泵站属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立法人资格。应按水利部所颁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人员编制,由同级编办审核定编。同时,整合各排区功能,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妥善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二是推进人事制度,精简人员。

对于排涝泵站工作人员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对于不能上岗的现有员工,采取到龄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身份买断、从事水利经济、离岗学习等形式实行分流;对于现有临时工予以清退,并按工龄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

2、完善水费征管。

对于水费征管,核心是要落实《水利工程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将排涝泵站服务区域水费归口财政部门统一征收。

跨区县(市)的排涝泵站服务区域水费,由市财政统一征收;跨乡镇的由各区县(市)财政统一征收;乡镇管理的由乡镇财政统一征收。

二是要加强对水费收支的管理。

要建立水费征收与使用的稽查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专款专用。电费由各级财政统一支付,跨流域排涝泵站的电费由市及区县(市)财政从专项资金中支付。

三是改进水费征收办法。

要严格执行水费征收标准,不得加重农民负担和城镇受益单位、个体经营户负担,即使是灾之年也不能多收。农村水费征收纳入村务公开规范,完善农村水费收费的审批、公示、解交程序。

3、强化内部管理。

一是明确人员岗位职责。

要按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干”的原则,细化岗位责任,建立体现员工管理水平、业务、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人用机制和分配机制,实行工作与年终评先、工资晋级、奖金挂钩,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是建立泵站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落实管护维修经费,加快实施排区续建工程配套,改造和完善一批协排泵站设施。推进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水利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资金安全。建立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度,做好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和汛前备品备件的储备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产权制度。

对于一些运行情况较好的泵站,可以让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经营。或者组建养护维修专业队伍,逐步实现管养分离,事企公开。

公司管理现状分析报告篇五

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从猿到人的自主性活动,同时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是社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无不与其优秀的企业构成与发展紧密相关,而企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史[1]。生产运作管理在二战后经历了大产量时代、个性化定制时代、精益生产时代以及大规模定制时代,随着人们对生产运作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已从制造企业的管理拓展为社会三大产业共同的管理。当前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领域。基于此,对这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性质本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通常的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产生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国内有关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较具代表性的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教材。此书竭力通过案例、思考题、小组讨论题等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反映较好。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且授课学生大多没有生产实习经验,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难以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觉得难以做到学以致用[3]。此外,国内其他一些教材的内容过于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少关注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技术。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口授加ppt讲解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地听。且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方式展开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也采用软件模拟仿真、沙盘演示、录像播放等方式,但由于实验内容本身只涉及到某一章或某一部分,且实验之间彼此独立,缺乏必要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多方位了解问题的本质,这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状况区别明显。

3.学校与生产运作相关的实践实训基地较少。当前,很多学校既没有和当地优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实验室,使学生难以获得实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4]。这一方面受制于学校经费的制约,难以购买大量生产业务流程仿真软件与设备;另一方面受制于学校所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使大多数企业对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产生疑虑。

三、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1.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引入。读、写、议教学模式,通?^在课堂上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其中“读”是指布置一个课题,推荐一些书籍,让大家课后进行阅读,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写”是指大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实际验证;“议”则是指大家做成ppt形式,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周围餐厅选址问题、学校食堂经营运作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组成临时讨论小组(3d5人),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一小组选派一人做代表性发言,由大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对每一个小组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评价其效果。通过读、写、议活动,学生能对目前现状找出多方面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仿真软件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注意各实验之间的衔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

(1)生产运作系统描述;

(2)仿真目标设定;

(3)系统绩效指标设计;

(4)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

(5)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6)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

(7)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具体实验教学体系列表如下。

3.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建立。考虑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为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模式,将其分为4个层次:

(1)《生产运作管理》基本理论教学(以课堂传授为主);

(2)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dd以电脑装配生产过程为例;

(3)业务流程软件仿真与应用(课程设计);

(4)企业车间现场的短期实习、实训。对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程度应不一样,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不同的着重点,结构如图1所示。

4.现代智慧企业信息化实训实践基地的搭建。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对象,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在确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载体来设计企业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实训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图2d图4为所构建实训基地原理图。

四、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要求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要加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3]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