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5篇)

时间:2023-09-30 00:47:10 作者:字海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篇一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篇二

课堂的导入是课堂的开始,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不仅有助于营造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奠定良好的课堂基调。

如讲《故都的秋》时,我们可以这样激情导入:

二、灵活创设课堂情境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问题情境是 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 现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

鲁迅先生的《祝福》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创 设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女人,谁夺走了祥 林嫂生命里的春天?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有回答的热情,感到很 有意思,乐于在小组间讨论,也会站起来大胆表述个人见解,在发 言中,有的学生说是鲁四老爷,她后来的对祥林嫂的态度让祥林嫂 受不了,有的学生说,是柳妈,她让祥林嫂捐了门槛也没起作用,准 备福礼时还是不让祥林嫂动祭品,这让他绝望,还有的学生说是文 中的“我”,因为我在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那个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 这个问题时含糊不清,没让祥林嫂看到希望,还有的同学说是封建 礼教,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 落后和愚昧,社会环境的冷酷和自私、社会氛围阴冷是造成祥林嫂 悲剧的根本原因。

2.3 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

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多感官但与创设情境等,使学生理解现实内涵,增强他们的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适当表演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窦娥冤》《、打渔杀家《》哈姆莱 特》等众多篇目可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时分组分角色 合作、参与,探究,排练课本剧。事实证明通过学生的排练和演出提 高了其表达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更激发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

2.4 创设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的平台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

多样的、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情境,不断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并 形成燎原之势,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能够被激发出来。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一)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新课改理念倡导语文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性很强的教育,首先必须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求千篇一律的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 “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动的对话,甚至 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

(二)让课堂多些掌声和微笑

掌声与微笑是一种胸怀、一种艺术。因此,我尽量 让课堂多些掌声和微笑。提问时,我用微笑让学生放 开思维;手足无措时,我用微笑宽容他们,用掌声鼓励 他们继续前进;有创意时,我用掌声点燃他们创新的 火花。学生们可以在掌声和微笑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 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了安全 和愉悦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个 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课堂上 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 好的人文熏陶。

三、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教材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 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它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 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具备 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 留在语言训练上,更要挖掘人文内涵,创设情境,唤起 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如亲历亲受,并在教师的启 迪下,感悟人生的价值,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获得人 文精神的熏陶。

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

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又如《陈情表》、《项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5 年 3 月 第 9 期 mar.2015 no.9 脊轩志》、《祭十二郎文》、《我的母亲》、《背影》等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世间最纯朴又最真挚的亲情,可 唤起学生的一种惜爱情结。再如朱自清的《春》、《荷塘 月色》,峻青《海滨仲夏夜》等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尤其 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通过对 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 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其次,教师可引领学生与文学 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如让学生走进《庄 子》,领略庄子超逸的精神境界;走进《念奴娇·赤壁怀 古》,仰慕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毛泽东的《沁园 春·长沙》,感悟主席的壮志豪情„„让学生走进一个 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人文精神 的传递。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 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引导 学生从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更好 地体会人文思想,健全人格。如《小狗包弟》中,我们看 到人类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小狗的“自私”,更应看到 这位本无过错的老人敢于自我反省的难能可贵的精 神。因为在那个人人自危、难以自保的年代,有的人甚 至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性”,不惜牺牲自己的同志,何况是只小狗?那时养狗肯定是“资产阶级生活方 式”,追查起包弟的来历,涉及外国人,又有“里通外 国”之嫌„„因而把包弟送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 巴老却为这事感到严厉自责,巴老勇于忏悔和反省的 精神令人敬佩。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 语言文字去领悟作品的内涵,去透视作品的思想、作 者的心灵,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连同思想内化成自己的 精神世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篇三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篇四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导入设计案例分析篇五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新朋友?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