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1篇)

时间:2023-11-12 19:48:32 作者:ZS文王 参加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1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和领悟培训内容,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不同主题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使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既宏观了解党组织建设的概况,又纵向学习了党的'发展史,既从战略高度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又为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现实指导,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干事创业的能力。目前花元村根据规划已确立“三场一园一带”的发展目标,围绕做实做优做强这些目标。做为花元村主要负责同志,我将直面现实,全力抓好下面六件事: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抓班子作风建设,抓好问题整改和人才储备,干部作风优,责任意识就强,就会积极主动作为。这方面我将以身作则,同时更加团结带班子。团结就是力量,将班子拧成一股绳,人才储备关系花元振兴的大事,人才兴,花元兴。二是继续通过自治、法治走上德治、善治之路,以党建+n为抓手,充分发挥法官工作室、法律顾问、党员、五老、乡贤等在民事调解、社会治理方面的引领作用,多元化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形成系统完备、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继续改善花元的政治生态,创建和谐花元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三是围绕“三场一园一带”主题,结合书记项目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做实落细各项举措,践行“两强一增”行动要求,促进花元村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品牌村转型。四是继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巩固南岭市级美丽乡村、袁老屋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成果,同时向周边村民组及整村推进环境安全工作。五是加大力度促进文化振兴,促非遗发展传承,为申报国家级非遗打基础,并藉此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使花元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出坚定步伐,我们有信心、决心,“以花元之干赢得罗岭之赞”。六是精心准备认真谋划,切实提前做好后期的民生和产业项目谋划。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__年9月25日—3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期六天乡村振兴培训。感触颇深,尤其是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乡人大**兼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讲述全村发展历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景,经济发展之快,全靠有个领路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身资源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小镇xx经验等,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_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__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__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__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__看__,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__看__,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解决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__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小镇xx经验等,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__年9月25日—3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期六天乡村振兴培训。感触颇深,尤其是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乡人大主席兼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讲述全村发展历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景,经济发展之快,全靠有个领路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身资源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我很荣幸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红色瀑布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_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__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__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__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__看__,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__看__,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解决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__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参加了市党校组织的“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分为两个内容,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及现场教学考察。兰德培训中心为这次培训作了精心准备,结合乡村振兴主题,贵州省委党校罗副校长做了“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主题教学,讲述乡村振兴之“新”与“兴”,罗校长围绕为什么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新”和“兴”以及精准脱贫的“塘约经验”案例三部分内容展开讲解。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贵州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贵州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贵州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贵州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我很荣幸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红色瀑布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此可见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x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紫金港校区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浙江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把握脉搏、实战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充电。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系统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是对小镇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应该将其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小城市培育、乡镇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从城乡生态旅游与休闲农家乐产生的背景、理念、案例介绍,增强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中国城市政府招商网会长周开疆教授,让我们对全域旅游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也学到了旅游招商的新模式、新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黄浏英,通过千岛湖、安吉等鲜活案例,慷慨激昂、如数家珍的演讲,大家听的带劲。

产业鲜明、活力迸发的特色镇村,让我们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强”是指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二是形态“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三是功能“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四是机制“新而活”。“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互动交流,让我们获得了一次启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今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省委提出的特色田园乡村,县委、县政府“五县共建”战略要求,对我镇发展作了一些设想:一是坚持高点谋划,突出产业定位。xx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住建部等三部委文件强调: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银涂镇是全国重点镇、省重点中心镇,创建健康特色小镇是天时地利人和。二是坚持整体布局,突出产业融合。积极构建“1+3+n”健康特色小镇布局,着力做好一产、二产、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1”即以银集集镇为主阵地;“3”即以淮建、涂沟、唐港3个集镇为美丽乡村示范点;“n”即实行健康+n个产业发展:+体育用品,创建国家级体育用品基地;+医疗养老,推进医养一体化项目早日建成;+中医药,推进承开中药饮片以及药材基地、五星芡实特色村建设;+湖鲜美食,放大太明龙虾、下河口渔家宴等品牌效应;+生态养生,加快建设森氧小镇;+休闲农业,依托十里桃林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体育运动,依托高邮湖发展水上运动。三是坚持市场运作,突出产业招商。借鉴仪征市新集中医康养游小镇、刘集沐浴小镇等模式,包装一批项目整体打包、整体招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无论是碧桂园、华夏幸福等品牌民企,还是中交、北京城建等央企国企,都将转型的战略指向“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集合

个人是一个汉语词语,别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培训个人集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解决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破解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破解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破解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__年9月25日—3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期六天乡村振兴培训。感触颇深,尤其是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乡人大主席兼村党支部书记林青远讲述全村发展历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景,经济发展之快,全靠有个领路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自身资源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投身于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心得体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党委政府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还田”、“耕地非农化”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开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培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对于平时忙碌于基层工作的我来说,能有五天时间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学习非常难得,弥足珍贵。因此,我把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当成汲取养分的机会,不浪费每一分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次培训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场头脑风暴,如在农旅融合、未来乡村实践、“两山”转换等方面提到的一些新理念与发展模式,让人深受启发,为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打开了思路。

同时,培训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与运营等方面解决了我们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者和践行者,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回看柘岱口乡,如何补齐短板,发挥山区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解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个人总结集合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近期,我积极参与了县委举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再次深入系统学习习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触颇多,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在课堂上,聆听了专题辅导,让我对县委“工业强县、杂技兴县”战略又有了深入感受。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在加快实现“工业强县、杂技兴县”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解决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心得体会【】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放眼国际的xx已经实现了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不做后花园的xx已然成为现代科技之城;定位全国最美县域的安吉已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繁荣;敢为人先的航民已成为国家级的文明村、特色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乃至世界级的富裕村。我们xx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也要提升格局,思考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紧盯高位、长远的区域发展目标来谋划乡村振兴,跳出乡村谋划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融入主城发展是xx区在撤县设区后的工作主题,农业人口占比大、土地依赖程度较高,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城乡建设用地紧张,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需求仍然是xx区目前面临的现实。因此,xx区的乡村振兴将是在城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是进一步向城市化迈进的乡村振兴;xx区的城镇化也将是乡村振兴发展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我区在思考乡村振兴时,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城乡紧盯一个目标(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康养旅游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高原湖滨宜居新城”),通过产业融合、建设融合、功能融合、服务融合、保障融合、管理融合,实现全区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只有通过乡村的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降低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才能真正实现xx区由“县”向“区”的平稳过度,从而达到与主城的融合发展。也只有城乡经济、社会、科技、文明、组织等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振兴,才能成为主城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昆明新的经济增长区。

从目标出发,找准xx乡村振兴的问题所在。

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一个“兴”字上,兴是兴旺,兴是活力,兴更是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把乡村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来分析xx乡村的健康问题。一个生命体的生存,首先需要空气、水这些生命之源。在这方面xx得天独厚,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优势。有了生存基础,一个生命体还有血有肉有皮有骨。xx有积淀深厚、传承久远、丰富多姿的古滇文化、郑和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这让我们有了文化的血脉。xx有蔬菜、花卉两大特色优势农业,这让我们有了壮硕的肌体。xx有磷化工、装备制造两大工业支撑,这让我们有了经济的骨架。xx定位“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康养旅游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高原湖滨宜居新城”,这让我们有了美丽的皮肤。乡村这个生命体基本成型,但从健康程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血肉不相连,骨肉不相依,康养旅游之“皮”尚未成型。从有活力、有生命力这个“兴旺”的要求来看,xx乡村要振兴,还缺一个有智慧的头脑,一颗有动力的心脏,一个有深度的灵魂,一张有吸引力的外皮。

从问题出发,找准xx乡村振兴的思路。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xx建设“国际康养旅游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高原湖滨宜居新城”发展定位,xx区在乡村振兴上需紧抓产业兴旺这条主线,守住生态保护这条底线,以绿色农业、高品质农业服务主城,以农业康养旅游融入主城,以农耕文化体验教育联系城乡,向优良的生态环境要效益,向一产纵深要发展,三产融合求振兴。在实现农村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同时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确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提升乡村、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借鉴田园城市发展理念,使田园成为城市景观,城镇错落于田园中,城市与乡村实现功能互补、空间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皮、工业为骨、农业为肌,科技为脑、贸易为心、康养为名,生态为氧的健康乡村生命体系。

一是转观念,紧盯“产出”谋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与之前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区别在于“兴”的要求。兴既是活力,乡村建设从“新”、“美丽”等物化要求,提高到了“增强活力”的动态要求。从“注重投入”向“注重产出”转变,从衡量产出的“单次量”向衡量产出的“持续性”转变。各级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在乡村振兴规划和项目实施中,要紧盯产出、紧盯效益,让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都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引擎,点燃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火苗。

二是找重点,紧抓“产业”谋振兴。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础。产业是乡村活力之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兴则农村旺。我们要以产业之翼带动乡村蝶变。xx农村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三区”发展定位,提质一产、优化二产、增强三产,以绿色农业、高品质农业支撑康养,服务旅游;以围绕康养的二产延伸一产产业链,提升一产,促进三产;以集观光休闲、养生养老、文化教育等多功能合一的综合农旅发展带动一、二产。充分实现三产融合,形成三产相互支撑、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健康、可持续的“新六产”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保底线,守住“生态”谋振兴。撤县设区后xx要服务好主城,发挥好“菜篮子”、水源地、“绿肺”和“后花园”功能,当好主城发展后盾;更要融入主城,紧紧围绕主城发展需要,成为昆明城市功能拓展区,城镇扩展区和生态宜居新区,实现xx的华丽转身。xx按照昆明市“中国健康之城”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康养旅游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高原湖滨宜居新城”。这些都决定了xx今后的发展将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xx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守住生态保护底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向优良生态环境要效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从实践出发,探索xx乡村振兴的途径。

健脑,赋智乡村振兴:一要加强学习、开拓眼界,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健决策之脑;二要发展头脑经济,以宜居环境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入驻,人才定居,建科技xx,健发展之脑。三要“育雁”、“引凤”,培育乡村发展领头雁充分发挥本土乡贤、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凤还巢、引凤来栖,以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推动乡村发展,健践行之脑。四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推动作用和链接城乡、供需的桥梁作用,健沟通之脑。

强心,赋能乡村振兴:一是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农工商贸中心,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以现代化商贸中心掌握供需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农业、工业生产,提高xx农业、工业在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发展先机。二是建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商贸旅游、服务昆明玉溪等地的城市周边休闲旅游、依托生态宜居和康养产品的养生养老度假旅游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聚集人气,以“人流”带动“物流”。两个“中心”双引擎驱动,实现“人来、物流、钱动”,启动xx城乡共同腾飞。

铸魂,提质乡村振兴:凝血为魂,以xx文化血脉凝练文化之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更要以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升xx科技之魂。文化优势、科技优势共同成就xx魅力。一铸xx之魂,提炼、升华、运用xx郑和文化、古滇文化精髓,以文化引导发展,以文化助推发展。二铸乡村之魂,各乡(镇、街道)、村、组要深挖当地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借文化之力打造文化产品,把文化变为资源。三铸民风之魂,传承发扬民间优良家风家训,人人文明、户户文明造就文明乡风。四铸科技之魂,科技产业是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是三产融合的粘合剂,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引进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在晋落户发展,才能提质xx魅力、发展力。

壮骨,支撑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二产是关键,生态保护二产也是关键,只有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标准选择性发展利于xx长远发展的产业,形成生态友好、三产融合的“新六产”绿色可持续产业体系,才能为乡村的持续振兴提供稳健的骨骼支撑。一是腾笼换鸟,清退高污染工业企业,引进科技含量高、低污染,与康养旅游相关度高的企业。二是绿色发展,打好“三张”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绿色能源开发产业,以绿色健康产品和生活方式为支撑,打造健康养旅游项目和宜居项目。三是发展新型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工业,提高xx工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含金量。

健体,保障乡村振兴:无农不稳,农业生产是二产、三产发展定基础保障,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农业兴则基础牢。一要紧跟城乡居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提质农产品质量,以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保障康养产业发展。二要紧守生态保护底线,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擦亮xx生态名片。三要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值农业生产,提质xx农业,以高效农业生产模式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农业供给能力联动二产、服务三产。

强筋,助力乡村振兴:要实现头脑指挥有力,肌体联动协调,我们还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二是提升农村基层自治水平,以合法、合理、符合实际为原则,实现乡村全面有效治理。三是加强推进合作社和合作联社建设,增强农村生产、服务的互通、互补,增强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社与社之间的联动能力。

画皮,展翼乡村振兴:生态资源、生态优势是我区乡村振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但“绿水青山”要变现为“金山银山”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打造,以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一是依托花卉产业优势,以昆阳、宝峰为中心,打造玫瑰主题花海从城市绿化、农业生产入手打造主题一致的农业产业景观、城市景观。二是依托湿地和滇池水岸线打造、丰富湿地景观,开发养生养老项目,以开发促保护。三是依托蔬菜产业优势,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区,丰富农业旅游内涵。四是以林业资源优势发展开发林果景观、林下景观、森林生态旅游、体育、度假项目等,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五是依托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提升xx旅游品位。六是提升旅游康养服务保障水平。旅游是提高流量、吸引眼球的外皮,是拓宽康养产品销售渠道、打响xx品牌的有效渠道。我们要以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丰富的康养旅游内容、优质的旅游服务保障水平,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康养旅游新区。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决策,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巡察作为疏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一把利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大的.护航使命,巡察干部要用好这把剑,首先自己必须对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的部署落实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次的培训班,各位老师充分结合遂昌实际,以生动的讲解、翔实的案例、多样的教学方式,向我们传授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先进理念、丰富经验和独到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充分运用此次培训所得,更加精准地发现乡村基层治理、权力运行、意识形态、群众关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积极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强化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以高质量的政治巡察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最近,“针不戳”一词火了。该词因谐音“真不错”,深受广大网友喜爱,一时间成为“流行词”,被广泛用于认可、满意、点赞的场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获得群众“针不戳”的评价,就要“一日三念”反求诸己。

一念为党谋而不忠乎?当好“领头雁”,引领乡村从“散沙”到“聚合”。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对党忠诚,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当前,一些村级党组织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软弱涣散、组织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也导致农民群众缺乏“主心骨”,干部群众的力量不能有效汇聚。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将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争当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以广泛团结各方力量,汇聚成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团旺火”,从而不断攻下一个个“火焰山”和“腊子口”。

二念为民忧而不切乎?当好“急先锋”,助力乡村从“死水”变“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只有振兴产业,才能打通“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当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成为困扰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立足地方实际,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等产业,譬如香菇、茶叶种植,虾蟹养殖,农家乐等,这样就能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从而搅动乡村“一池春水”,让农民“生活有奔头”,能够通过自身劳动增收致富,“钱袋子”真正鼓起来,“腰杆子”真正硬起来。

三念为道计而不远乎?当好“压舱石”,推动乡村从“空心”向“实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他们或在城市务工,或在城市安家立业,导致农村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的留守者,农村“空心化”较为严重。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没有人气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实践,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断充电提升,努力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农村“土专家”,不断淬炼过硬本领,克服“本领恐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舞台上能干大事、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这样,才能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让乡村人气更旺,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广袤的乡村大地才能真正焕发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勇当乡村振兴的“拓荒者”和“扛鼎者”,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成长成才、谱写新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下面结合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工作和本职工作谈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点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如果将乡村振兴发展比喻成一只凤凰,生活富裕是凤凰的头,治理有效是中心,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是两只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是两翼,两翼做好了,凤凰就腾飞了。所以,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一是要持续深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如:2018年省委会提出了xx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提案,推动了坚果产业的发展;2019年省委会关于重新认识和推动xx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认为xx石斛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提出石斛是具有继三七、天麻、重楼之后培育成为百亿元大宗中药材产业,被有关部门采纳;2021年,我们将开展xx生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调研课题,生猪产业是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也是保障民生需求和维护食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2019年,xx全省生猪存栏234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23。5万头,生猪出栏3423万头,猪肉产量287。5万吨,全省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处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净调出生猪420万头,针对目前我省生猪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薄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落后;闭环管理体系形势严峻;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滞后;饲料替抗复合生物制剂应用缓慢等主要问题,为促进xx生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意见,建议将生猪产业纳入xx省绿色食品八大产业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实现“十四五”期间xx省生猪产业高质量较快发展。

二是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以螺旋藻、雨生红球藻和小球藻为主体的微藻产业发展迅速,由于得天独厚的光热气候资源、特殊水资源和丰富的微藻种质资源等综合优势,近年来,xx微藻产业发展成就骄人,各类主要微藻养殖规模、精深加工和产品出口水平均位居全国前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微藻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域和xx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新亮点,有望发展为我省又一产值上百亿元的特色新兴优势生物产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今年申报了《xx新兴微藻产业发展研究》调研,将系统研究我省微藻产业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找出制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意见。

三是科技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科技支撑要做好现代生物育种、粮食安全、花卉产业创新、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茶叶产业提升、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治理。

相关范文推荐
  • 11-12 收支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2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篇心得体会真实、深入,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春节是中国人最
  • 11-12 厂里的工作心得(实用18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你写作工作心得有所帮助。
  • 11-12 教师开学发言稿题目(模板17篇)
    最后,在发言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练习和反复修改,以提高演讲的质量和效果。下面是一些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演讲的范文,如果您想要关注当前社会话题,这些范文或许
  • 11-12 小班保教工作计划表上学期(汇总20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对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安排进行规划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份学期工作计划范文集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11-12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专业19篇)
    调研报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数据的呈现,更在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发展农村经济,增
  • 11-12 会计委托代理协议书(实用20篇)
    会计是一种用来追踪和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工具,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成本、利润等要素的记录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会计工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
  • 11-12 今年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经验,巩固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导。接下来将分享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2021年10月9日至10
  • 11-12 家访讲座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励和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和积极性。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 11-12 订单确认书和合同(实用21篇)
    在合同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并且要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合同协议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合同写作的技巧。
  • 11-12 质量工程师心得体会(专业16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和解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鼓舞。作为一名汽车质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