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发展倡参考资料(专业19篇)

时间:2024-02-21 08:45:02 作者:QJ墨客

范本是我们写作的灵感来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思路和逻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研讨的论文

近日,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转变,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外贸增长新亮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和扩大就业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强调,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要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围绕培育竞争新优势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集聚的原则,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走向世界。

《意见》明确,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国内市场布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定期发布《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拓展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互联网、能源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推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意见》强调,要强化政策措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科学谋划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区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项目,开拓新市场、新业务和营销网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强金融服务以及提升便利化水平等,培育一批创新和竞争能力强、集成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加快推动国内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意见》明确,要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外包产业法律体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统计分析体系建设,切实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切实将本意见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全球化论文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摘要:进一步研究“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问题的必要性在于:对有关重要问题需要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面对“反全球化”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理论认识需要前进一步。“反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的直接对立物,在表面的对立中包含着互补的关系,从而共同构******类社会第二阶段的历史。现阶段的“全球化”本质上仍然是资本的全球化,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时,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有可能成为全球化新阶段的主导力量。新的反全球化思潮有可能延缓全球化的进程,但改变不了全球化的总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逆全球化”初露锋芒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对策:坚定地利用市场经济形式和全球化趋势发展“资本的生产力”;抵制和修正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推进以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全球化进程,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全球化新阶段;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曾几何时,“全球化”一度成为街谈巷议、尽人皆知的最热门话题;但没隔多久,在西方国家中就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现在,个别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政治家又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面目出现,逆全球化而动,成为“反全球化”队伍的一支特殊力量。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认识,对逆全球化的新现象又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学术界见仁见智,但有些重要问题并没有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说清楚。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任何社会现象和问题,都可以从经济上找到原因。这里试图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构成要素做一番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以期得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问题研究状况及需要深入思考之点。

“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新议题;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人们对全球化本身的反思;“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作为互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要素,仍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进入世纪之交,中国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到对这个主题的研究,在论著中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看法,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相互补充。本文现在谈论这个问题,不可能割断历史,但绝不是“炒冷饭”,而是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直面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近两年来,反全球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运动的主体从民间(非政府层面)上升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层面,而且反对的矛头也同时(甚至更多地)指向加入全球化进程的某些后发展国家(例如中国)。这是前期研究中尚未明显遇到的新问题。因此,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研究需要前进和深入一步。但是,前期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仍有很大帮助和启示,而且是研究新问题的出发点。有鉴于此,这里首先有选择地简要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问题的一些著述和见解,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庞中英教授主编的《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和程光泉教授主编的“全球化焦点问题丛书”(这里重点关注刘曙光教授所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书),为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和线索(重要观点概括在小标题中)。

庞中英教授在主编导言中指出:当代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并存。这种并存表明,世界政治经济中存在着与善良人们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驰的深刻危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传统的左翼与右翼两种力量的主力,似乎都在从事着反全球化的事业,而且,右翼比左翼更加厌恶、抵制与仇恨全球化。过去的左右意识形态对立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的对立,全球化成为世界政治中各种争论的中心话题。反全球化问题的出现已经在改变着全球化的进程,这是反全球化的积极一面。反全球化可以说是对全球化的巨大怀疑。当前的反全球化实际上代表着世界政治的一大转折性变化,代表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逻辑的终结。关注反全球化问题,对于我们把握今后世界形势的演变方向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世界范围来自国家力量的政治右倾趋势,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反全球化趋势。这两种力量的较量将决定世界政治在21世纪的方向。中国人拥护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价值。而在欧美,来自左右翼的反全球化,却客观上不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可能生不逢时。中国虽然似乎在享受着全球化的好处,但挑战与困难越来越超过了全球化带来的所谓机遇。从反全球化中可以看到如下几点:全球化已经成为贫富分化的替罪羊;全球化并不仅是左派的运动,而反全球化更多的却是******(力图维持现状的力量)的运动;全球化的政治是复杂的新世界政治。反全球化说明全球化已经积累起根深蒂固的严重、紧迫问题。全球化确实是一个充满论争、悖论、问题的进程。全球化的后果也是正反两个极端方面都有的。全球化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也提供了不少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案,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使得世界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并产生了不少其他新的问题。对中国来说,除了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我们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但我们却可以探索如何在全球化世界中趋利避害。

在这里,作者不仅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力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而且鲜明地提出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五个重要观点:(1)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并存表明,世界政治经济中存在着深刻危机。(2)在世界范围内,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的对立,取代了左右意识形态的对立。(3)反全球化代表着世界政治的一大转折性变化——新自由主义逻辑的终结。(4)两种力量的较量——来自国家力量的政治右倾趋势和来自社会的反全球化趋势——将决定世界政治在21世纪的方向。(5)挑战与困难越来越超过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这些观点无疑具有启发性,至于观点和结论是否完全成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

2.全球化作为“全世界资产者的联合”侵蚀着民族国家的根基。

程光泉教授在“丛书”总序中,引用一位学生模仿马克思口吻的话作为开端:一个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业已破产;建立在金钱和利益基础上的乌托邦升出了地平线。在“美丽新世界”的大门口,政治家和跨国公司的老板用镀金的字体联手写下了这样的口号:“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这里提到了两个“乌托邦”。“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础上的乌托邦”,指的应该是后发展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而“建立在金钱和利益基础上的乌托邦”,就是作为“全世界资产者”的“联合”的“全球化”。程光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丛书”设计了八个方面的选题,目的在于,更全面反映我国学术界在全球化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解答人们面对全球化的疑虑和担忧,应对全球化所提出的挑战。其中:《全球化与现代性》认为,全球化与现代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扭结、难分难离,同卵共生、相互形塑。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种世界性扩张,即沿着四个维度(市场经济,监管,军事秩序,工业主义)扩展。《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认为,“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国家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因应之策,而实际上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次改良。厘清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的关系,对我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反全球化有不同的指向,成分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梳理,在发展的反全球化的现象背后,寻找不同群体走到一起的真正原因和推动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全球化与文化整合》主要研究全球化和文化整合之间的关系,探求先进文化的建设之路。《全球化与价值冲突》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全球化和价值冲突的关联日趋明显。现实的价值选择和主导价值的确立,亟待理论依据为之开辟道路。《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为,全球化和民族国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似乎势不两立。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民族国家首当其冲,全球化从根本上侵蚀着民族国家的根基。全球化的本性是不尊重国家主权,甚至要求摧毁一切国家主权而建立无国界经济乃至无国界政治。《全球化与经济安全》认为,在跨国公司主导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热情拥抱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不能忘记全球化与经济安全问题。《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认为,冷战结束以后,出现了“全球治理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全球治理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理应引起全人类的深入思考。程光泉指出,对全球化,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角,从而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进行事实分析,而不是急于作出价值判断;与此相联系,需要更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述八个方面的选题,表明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研究的深入。这里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1)“全球化”是一个“幽灵”,是“全世界资产者的联合”。(2)全球化和民族国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全球化从根本上侵蚀着民族国家的根基。这些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值得研究。这些看法是否正确,人们会有各自的判断,需要通过研究给予科学回答。

3.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作为“丛书”之一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书认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同一矛盾、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共时性的同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相反相成。而且,就像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的继续和深入,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世界各国除了积极参与主动适应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供选择。作者认为,应当把历史上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区分开来:一是当前的现实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二是未来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当前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已经实现了政治统一、经济一体化、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只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区分为原生矛盾和次生矛盾。原生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是引起全球化进程中其他矛盾的根源。次生矛盾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全球化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形成对立的两个极端。既然全球化是客观存在,那么,不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都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自己的同时付出代价。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虽然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反全球化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中那些受到全球化冲击的组织和个人的利益。现在,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作为主体公开反对全球化。当前的全球化并不是以完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基础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相当程度上,反全球化针对的并不是全球化的正面成果,而是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位作者主要表达了这样几个重要观点:(1)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共时性的同构关系,类似于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全球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区分为当前和未来两种不同的历史形式。(3)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并不是完全意义(政治统一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同质化)的全球化。(4)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包含原生矛盾和次生矛盾。(5)全球化对于所有国家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都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自己的同时付出代价;只是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6)反全球化针对的是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7)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反全球化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主要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中那些受到全球化冲击的组织和个人的利益。(8)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上述观点总体上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方法。作者实际上认为,“全球化”存在概念和现实的不一致。但有些观点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例如:能否把全球化说成是一把“双刃剑”;能否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看作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现阶段是否可以形成“以完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基础的”全球化。此外,“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作为主体公开反对全球化”的判断现在已经过时了。

1.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和内涵。

题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研究论文概括地指出:“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于1985年提出来的,但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有的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向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有的指出,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说的是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有的认为,全球化发展涉及“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流动,即货币、服务、货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有的则鲜明地把全球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研究论文援引国际社会有关文献指出,,联合国贸发会议在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上,给“全球化”所下的定义是: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又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5月的报告给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和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研究论文作者认为,全球化应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定义。狭义地说,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的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广义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全球各种力量融合的过程,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复合系统;是一个持续渐进、瞬息万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或概念。

由上文可见,学术界对全球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认识存在广泛的共识;各国际经济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可谓大同小异。全球化的核心是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和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性”。作者把全球化区分为狭义的全球化和广义的全球化,广义的全球化超出了经济活动的范畴。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不是等同的概念;世界经济能否实现“一体化”。

“百度百科”综合了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部分研究成果,概括地介绍了关于全球化定义和内涵的观点,指出: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当代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跨越国界的)、自由化(经济学意义上的)、普遍化(价值观念和文化趋于同质化)和星球化(消息传播和文化安全)这四个方面。古时人们就曾因为贸易交往而有国际化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早期全球化的开始。但是,对于全球化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现实存在,仍然存在争议;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据此认为,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化。有学者认为,现今的全球化水平并没有超过过去时代。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四个问题,也是四个矛盾):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与这四个问题相对应的是四个全球化特征: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全球化程度的计算方法基于五大驱动全球化因素: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

以上关于“全球化”的概述,表达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1)能否把“星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内涵,并和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相并列。(2)无论是“四个问题”还是“四个特征”,所表达的都是“问题”或者负面结果,未体现出全球化的积极作用。(3)古代(例如汉朝)的贸易交往能否叫做“国际化”,并将其称为“早期全球化”。

“智库百科”指出: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在这里,全球化一开始就是一个广义的“多元概念”,从长远趋势来说可能是对的;但和现实多有脱离,而且,在人类社会现阶段,能否形成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全球化还是个问题。

萨米尔·阿明(**iramin)认为,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已经世界化的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他还认为,当今的全球化是西方列强专为它们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殖民和半殖民的全球化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全球化。他的观点十分鲜明,认为全球化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世界化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殖******义的全球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和其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其他学者那里,主要是从经济活动方面谈论全球化,而撇开了经济关系和经济时代;而在萨米尔·阿明那里,完全是从经济关系的本质方面认识全球化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第二,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家和西方列强主观愿望的产物。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全球化定义和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趋向两个极端。更多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基本内涵是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他们并未鲜明地指出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更没有和新自由主义的长期盛行联系起来。可见,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关于全球化产生的经济原因和推动力。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至今已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可最早溯源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段时期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初步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第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快速发展的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第五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获得迅猛发展,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二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势地位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突飞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上五个阶段可概括为初始阶段、扩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中断阶段、迅猛发展阶段。本文认为,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形式、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及不断变革联系在一起的。

“智库百科”概括指出:工业文明陷入困境是全球化到来的前提。人类要规避各种风险现实化,要规避全球性灾难的发生,要阻止文明世界的全面崩溃,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人们必须订立契约、共同行动,积极地寻求解决措施,自觉地形成一种全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的全球依存状态。因此,工业文明的困境是全球化到来的一个前提,在现代文明的危机中已经孕育着一个新的时代。人类只有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面临的危机,才有可能度过难关。进而指出: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中,也产生于促使全球化到来的各种力量中。这些力量主要是指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人道主义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全球化的客观动力,而人道主义因素则构成了全球化动力的主观部分。概括地说,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现代化的成就中,现代化成就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有学者认为,全球性至少在五个方面使我们超越了现代性的种种假设。这就是:由全部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后果,由具有全球破坏性的武器导致的安全感的丧失,通信系统的全球性,全球性经济现象的涌现以及全球主义的反省性。因此,全球化的出现既是各种客观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一个主观进程。全球化时代是继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的一个新时代。在这里,全球化并没有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并不认为是早已经出现的趋势,而是被看作是应对工业文明困境的产物,是各种新的客观力量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是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一个主观进程”,是“继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的一个新时代”。也就是说,全球化属于“后工业化”时代,现在刚刚开始。这种观点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虽然新颖,但和全球化的实际进程相脱离。

萨米尔·阿明认为,全球化是应对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全球化同时出现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竞争和全球的金融化。在1875年到1945年(或者是1949年)期间的第一次系统性的危机中,资本主义发生了三点变化:一是从资本主义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竞争;二是资本主义走向了全球化;三是全球的金融化。在开始于1975年至今仍然在持续的第二次系统性的危机中,资本主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面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二是全球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兴国家逐步将市场融入到全球的垄断资本主义市场当中了;三是金融化的纵深发展,以至于现在面临着大量的金融泡沫。萨米尔的观点和上述观点类似,认为“全球化是应对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其实,多次世界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样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的。

按照以上文献所说,关于全球化产生的经济原因和推动力,可概括为四种观点:第一种,全球化来自经济力量。第二种,“全球化”是应对“工业文明”危机的产物。第三种,全球化产生于市场的自由化。第四种,全球化是应对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一系列新变化的表现。上述观点从不同层次阐明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和推动力,对我们全面系统认识全球化是有益的;但并未形成共识,需要进一步作出科学的经济分析。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有六方面的表现: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生产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的全球化;五是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六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全球化上述六个方面的表现,如果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世界规模的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市场信息的社会化。

4.关于全球化的利弊和影响。

从“百度百科”概述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全球化”的感受和评价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尤其认为,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过,多数学者对全球化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值得重视的是对全球化的负面评价。有些学者对所谓“全球化思潮”持否定看法,并指出了全球化理论和信仰的“反动”本质。萨米尔·阿明就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全球化给拉美和亚洲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另有学者(黄树东)也指出,随着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流。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不再是现实中的不平等关系,不再是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发展中国家自己成了自己落后的唯一原因。而解决现实世界的诸多不公正的途径,不再是调整国际秩序,而是全球化。于是,对公正的诉求被推到了世界议题的背后,一个新的理论和信仰开始升起。这是一个建立在丛林原则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提倡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资本对劳动的“自由竞争”,强国对弱国的“自由竞争”。这种信仰表面上赋予了强者和弱者同样的自由,但实际上,在这种“自由”的面纱下,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强者对弱者的掠夺。上述观点共同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和剥夺”。他们对全球化的评价完全是负面的。这种评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的'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对立的生产方式,迄今为止资本的全球化的确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和剥夺”;但问题是,这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符合,就不能认为是“反动的乌托邦”。判断全球化是否具有“反动”的性质,只能坚持“生产力标准”。

“智库百科”指出: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诚然,站在拥护者和批评者各自的立场看问题都各有道理,但“大道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本身的发展。人们对“全球化”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存在两极对立,但总应当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百度百科”和“智库百科”对全球化的概述共同认为,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有下述若干方面:全球范围通用标准数目的增长;国际贸易的增长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由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贫富差距的扩大;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发达国家工业垃圾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共享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移民的增长;恐怖主义的全球化;提升自由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按照这种认识,全球化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但并没有主次之分。特别是,这里没有重点谈及全球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如果负面影响是全球化的主要方面,那么,全球化进程就不可能持续下去,甚至一开始就不会出现。可见,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全球化,现在仍然是一个问题。

5.关于全球化的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性质。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认为,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可抗拒的趋势。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这里所强调的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之所以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完全是因为,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归根到底是同生产力和人类本身的发展相一致的;反之亦然。这种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百度百科”的说明:4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发表《千年报告》,在谈及全球化问题时指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虽然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但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也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按照安南报告所说,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反全球化”问题,人们所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但是,第一,如果这种“悬殊差异”足以使许多人“受到伤害”,“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处于危险之中”,那么,全球化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第二,如果这种“悬殊差异”是全球化必然带来的,那么,反对全球化带来的“悬殊差异”也就无异于反对全球化本身。

“智库百科”的说明:“反全球化”是指来自西方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那些多少质疑、反对正统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为。反全球化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实际上有着多重的面孔和表现,既指一类运动,也指一类思潮,有时也指一种情绪。反全球化富有多种涵义,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种种不满,因而又被称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反公司运动”“反(资本主义)体系运动”等。在很多情况下,在西方媒体与公众争论中,“反全球化”只是一种总体的、抽象的称呼,用于表达虽有联系和共同点但不尽相同的涵义。除上述涵义外,还包括:“反新自由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贸易自由化”“反美国化”“反霸权主义”“反跨国公司”等等。在不少情况下这些概念互相通用。按照这里所说,“反全球化”作为概念是对多种涵义的概括,因而具有抽象一般的性质;而在现实中,“反全球化”不过是“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种种不满”。但在这“多种涵义”中凸显了两点:一是反对国际间的经济自由(尤其是贸易自由);二是把“种种不满”同现代资本主义直接或者间接地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两点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经济自由处于表层,现代资本主义关系处于深层。在“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运动中,有些人反对的是现象,有些人反对的是本质;有些人是具体地反对,有些人是抽象地反对。

2.反全球化运动的主体和矛头所向。

“百度百科”指出:“反全球化”的主体和矛头所向主要是:(1)以弘扬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为宗旨,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2)以阻止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实力为主要目的的思潮或意识形态。(3)受到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其就业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所进行的抵制。(4)社会主义等“左派”力量、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对全球化及其负面结果的反对。这里所说和前文内容有一致,但又有不同。第一,“反全球化”的主体和矛头所向,首先是发展中国家旨在反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宗教文化运动”;其次是发展中国家旨在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扩张的“思潮或意识形态”;再次是发达国家的劳工为了就业而对全球化进行的抵制;最后包括社会主义者在内的各方面群体反对“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后果。按照这种说法,尽管反全球化的行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反全球化的力量,主要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发展中国家。这一点同前文所谓“发达国家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的判断相矛盾。哪一种判断比较符合实际,需要进一步澄清。

“智库百科”指出,反全球化者所反对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和指向:(1)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2)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3)反对带有某种倾向的全球化。总之,反全球化者并不是反对一般的全球化,而主要是反对西方垄断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全球化,反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反对那种只给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给富国带来福音,而给劳动者阶层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剥削、贫穷甚至灾难的全球化。这一概括和安南的报告相一致。首先,这一概括把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同“反全球化”区别开来了。这就意味着,“反全球化”这个概念并没有确切反映现实运动和诉求的内涵,因而,把“反全球化”作为一面旗帜并不妥当。其次,从这一概括得不出“发达国家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的判断。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总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呢需要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3.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诉求。

“智库百科”把“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诉求概括为下述四个方面:(1)天赋生存权。包括:生存必需资源的免费或低廉代价获得;社会服务维持公营,反对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判;反对进一步扩大金融、投资、贸易上的“自由化”和地区整合;居民权益置于首位和商业利益之上;进一步缩短劳动时间,并以缩短工时而不降低劳动条件来逼迫资方增加雇用人数减少失业。(2)对抗财阀。主要针对垄断财团和跨国公司。总的原则是,人民的和劳动者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和资本的利益。内容涉及全面就业、保障劳工、缩小差距、保护环境;限制资本跨国流动、限制垄断财团、限制特殊资源的商品化,监管上市公司、干预跨国企业的分配、强化税收的再分配,实行******经营和社会监督,等等。(3)环保永续发展。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发电;把汽车、能源工业逐步收归公有;就运输与能源业的永续发展进行******规划,以减少温室气体。惩罚及公布危害环境的工厂公司名单,并要求可恢复范围内恢复环境原状,查扣公司及负责人资产作为恢复费用。(4)官商政治透明。本地公共权力机构以及地区或国际协议及机构,都必须贯彻资讯透明及真正******的原则。发展工人、妇女、环保运动的国际性联结,跨国公司必须承认国际性工会的集体谈判权。取消第三世界债务,扭转目前过分的“出口导向”方针,改为锐意发展国内经济。反对削减乃至努力增加社会福利及教育开支。反全球化运动者意识到,仅凭这些诉求并不足以根本扭转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许多主张也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完全实现,但可以成为引领运动往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新社会方向迈进的桥梁。

反全球化运动的某些诉求有一定合理性;其积极意义在于,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有可能对资本的消极方面形成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但问题是:第一,在人类社会现阶段,在资本和雇佣劳动基础上,包含诸多社会主义因素的诉求有没有可能实现。第二,是否存在“天赋”的“生存权”,有关诉求是否属于“生存权”范畴。

4.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指向。

“智库百科”指出,反全球化运动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针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其负面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批判、抨击、******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反全球化运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如下:(1)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化组织——“人民全球行动”——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其宗旨是发动全世界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2)同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大会,有200多个社团同时召开专门会议,揭露把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发展模式。(3)6月18日,多人在英国伦敦举行集会,******当时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酿成数十人受伤和100多万英镑财产损失的重大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反全球化运动的开端。(4)1912月3日,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贸组织“千年回合”会议,4万多名******者与******发生严重冲突。从此,******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此起彼伏。(5)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开的反全球化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门致信表示支持。这次会议创立了一个反全球化组织——“世界社会论坛”。自此次(第一次)反全球化大会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反全球化大会。参加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关注和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

从上述来看,“反全球化”运动把反对矛头直指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经济组织,指向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以及作为全球化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他们******发达国家通过推动全球化进程来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坏生态环境;主张保卫人权;提出豁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呼吁发展中国家的工会组织与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对工人的消极影响;等等。总体而言,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是对标榜公正与平等、繁荣与富足的全球化的一个极大讽刺,它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反全球化已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其本身也已全球化了。它的产生和发展,客观地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减少或纠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按照以上所说,反全球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不会是普通民众,但他们发动了为数众多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反全球化运动是从反对自由贸易开始的,进一步扩展到反对所有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国际经济组织和“七国集团”,进而上升到反对作为全球化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反全球化运动的舞台主要在发达国家,但却是以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名义进行的。

5.关于反全球化运动和国际共运的关系。

“智库百科”指出,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中可以看出,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特殊的国际运动。这个运动的锋芒一开始就直接指向以美国为首的主导全球化的七国集团,指向主要依照七国集团制定的规则推行全球化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值得注意的是,反全球化运动的广泛发展得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关注,并开始同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逐渐结合起来,以期将反全球化作为左翼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西方国家*********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源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们对全球化的质疑和批判,主要集中在主导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剖析这种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性后果。应当说,尽管西方国家*********人对待全球化的观点有着偏激的一面,但其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却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它意味着,反全球化运动已经由以往带有的相当的无政府主义和盲目分散性,开始向理性的新阶段发展,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它亦向世人表明,西方国家的*********人已经开始从苏联及东欧剧变后的茫然失措中走了出来,更多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及国际的、时代的实际结合起来,以此探索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上述考察和认识值得重视。从这里可以看出,左翼共产主义者反对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不够清楚的是:是西方国家的*********人发动了反全球化运动,还只是参与、利用和提升了这一运动。至于反全球化运动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是否可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理论分析。

6.关于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认为,反全球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国内和各国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它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民族国家;另一类是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不满的“反全球化力量”。福布斯集团董事会主席温伯格认为,目前反全球化的呼声更大程度上是表明一种态度,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绝对不能在全球泛滥,反全球化的人只是在反对按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进行问题思考的人。按照该文所说,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全球化本身的“两重性”,它内在地包含着不平等因素。但问题是,能否用“两重性”来说明“根本原因”。况且,“平等”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不同阶级具有完全不同的平等观。

“百度百科”指出,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的全球矛盾仍然是穷者与富者的对立。这种对立所反映的是,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有一种危险性,后果不堪设想:未来世界处于资本的统治、技术的统治,少数集团、少数国家统治之下,即全球******丧失下的全球治理。二是全球化使得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多元文化认同、多元文明如何与单一经济共存是世界性挑战。三是全球化的人性面不足。特别是如何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数者问题。所谓少数者,是指那些在全球化中最没有竞争力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边缘化的最不发达国家与民族(族群、部落)、被排斥的人群、试图保护自己的特性不受影响的团体与个体等等。按照这里所说,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对立的关系:贫富对立、民族对立和强弱对立。这种见解能够正确地解释一部分诉求,但不能充分说明这一运动的复杂性,更不能说明西方国家本身为何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队伍之中。至于“人性面不足”属于道德范畴,不属于“主要原因”。

“智库百科”指出,“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生产、贸易、技术及金融等方面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资金困难、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及贸易保护主义等的威胁,而且直接遭受西方国家的剥削和转嫁经济危机之苦。近年来,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突出。第二,反全球化运动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便逐步发展为全球性资本运动即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国际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必要、合理的调节。但是,业已存在的国际机构基本上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是为这些国家的垄断资本服务的,不可能充当“世界政府”的角色。因此,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夹带着并扩展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和局限。所谓“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世界的扩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第三,反全球化运动源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曾经预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收人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将缩小。但事实恰恰相反。无论全球化对北半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对南半球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当今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经济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则被日益边缘化。第四,全球化缺乏管理也是反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既要适当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让各国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管理,而且各国都出于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置国际经济秩序于不顾。按照以上所说,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但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这一基本矛盾外化,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缺失的全球化管理则加剧了这一矛盾,使人们感到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公平。这就意味着,上述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平列的,而且并不都属于“原因”,有的不过是根本原因的结果。从“基本矛盾”人手寻找原因是正确的思路。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本原因,应当到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到对立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中去寻找。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的是:所谓“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是不是全球化本身带来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矛盾;能不能把克服这一“基本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合理调节”。

7.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作用和。

“一带一路”是中国古代古丝绸之路在现代条件下的再现和重生,古代的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他从不同维度阐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他说,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另一方面,现在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总之,“三大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在这里,“历史维度”主要讲的是,时代的发展变迁使世界人民提出新的需要;“现实维度”主要讲的是,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二者正好聚焦在“一带一路”上。秋天,*********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四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所倡导和最终将要建成的“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固然是中国提出和倡导的,但绝不是中国单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事情,因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所有参与者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世界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第一,绝不能把“一带一路”看作是输出过剩产能的应急对策和途径,产能过剩必须通过纠正“市场化改革”中的偏差和失误、转变以速度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来解决。第二,绝不能把“一带一路”直接服务于国际政治战略,而是联手开拓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子。

金融全球化发展评析金融论文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经济学说的宏篇巨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在全球化的历史嬗变中构筑的伟大学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而且为后来的全球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财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变动规律的研究,即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有顺序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这一方法论及逻辑的要求,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与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体现出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对外贸易是全球化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提供了载体。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实际上私人垄断资本在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较大较新发展。恩格斯于1880年进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这样的新形式,即“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

全球化论文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初步建立全球(地区)通行的国际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

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是开放透明的,实行非歧视原则,并接受国际监督。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贸易体制、科技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改善供给效率,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平台;就要求各国调整本国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就要求开放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发展全球竞争力。

在现阶段的全球竞争中,金融创新和跨境金融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已成为全球化中“超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全球综合物流的运作能力,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取得竞争能力的关键。这一系列变化,对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组织和机构。

这包括:(1)国际多边协议和规则要求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wto规定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实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多边贸易协定;imf规定的实行货币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等规定。(2)各种国际机构规定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范围。(3)地区一体化组织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协定以及各种跨境宏观政策约束等项规定。在欧洲,已明显出现了各民族国家融合为大邦联经济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对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如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微观组织形成的对民族国家的政府作用的影响和制约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的跨境扩散及影响,对民族国家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带来诸多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从历史上看,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欧洲大陆的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实施的各种混合体制的市场经济;同时,全球化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拓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度竞争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只要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本轮经济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就必然涉及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既处于全球化的上升阶段,同时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消失,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激化和爆发。因此,从长期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获得复兴而不是终结。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制度竞争,必然形成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压力。在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度创新。二是加剧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必然形成综合国力较量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是把国外和本国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应用创新科技改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迫切要求提高中国的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是加剧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大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微观基础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扶持和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实力及能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制度、扶助贫困地区及弱势人群的社会自愿援助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从实际出发,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和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同时,要在全球体制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对完善中国市场体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变化,势必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丁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使大企业有条件在本国、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微观规制改革,放松政府管制巳成为各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大政策调整;股东资本主义正替代法人资本主义,促使各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势必对僵硬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冲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仅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而且要求中国未来的体制对全球变化趋势有更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调整弹性。

二是将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经济,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国际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周期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减速甚至陷入衰退,将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股市、汇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前景产生严重影响。(2)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占世界经济总量大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宏观经济形势而采取的货币、财政收支、利率、汇率政策以及对外经贸政策,都会通过国际传递机制对中国宏观政策产生影响。(3)外部冲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外部冲击主要影响中国宏观增长态势。而在中国结构转型和大的体制调整过程中,外部冲击很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4)产业的影响。当国际上出现大的结构转换时,国际产业新分工体系及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调整及创新浪潮,都将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及早建立适应全球化变化的新调控体系,从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需求变化与增长潜力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抵御和消除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三是对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环境中,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占据主体地位。

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创造更便利的企业创业环境,更宽松的企业创新体制条件,更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以及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心的微观规制制度。现阶段,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重点已转向了服务经济、知识管理以及发展全球运营和管理网络体系的阶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其竞争力重点也开始转向高增值制造业、应用和创新科技产业以及为大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制造、营销与研发等领域。发展中等技术、中等增值含量的制造业,发展精细、高效,特色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金融、电信、物流和专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转变为全球化的综合战略。这将对中国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体系提出更大的挑战。四是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金融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贸易全球化规则体系,正在向建立在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方向转变,由此将引发全球经济体系的根本变化。在金融、技术和服务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手段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风险管理市场体系,发展与国际连接的信用、结算和信息网络体系,有效打击网络诈骗和犯罪,加快金融和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新的挑战。(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的进口替代体制或出口导向体制开始转向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无疑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基准。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一个对内外资、内外贸、内外企业都适用的非歧视性的、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市场体制,既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的一般发展规律看,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首先要求国内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运作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共同适用的竞争政策,比较完善的市场秩序管理规则体系。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才能更有效。而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则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环境中发展开放型经济,比在国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加入wt0后所面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和难度,甚至超过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规则的基础上,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长远目标的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战略。

这包括:一是始终把握住市场开放不能损害中国根本利益的原则;在短期内不能形成对中国主要产业、企业、就业和国际收支的过度冲击;不能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制度安全的底线,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在全面履行市场开放承诺的基础上,下大气力从体制上解决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制定以供给效率为中心的税收、外汇、信贷、研发支持等激励机制,完善定位明确、廉洁高效的政府职能。三是研究和制定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条款、特别保障条款以及发展中国家特殊对待的相应条款,在履行承诺和重守诚信的条件下,通过立法、行政和社会力量,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基础产业和敏感产业。同时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措施的执行、终止、奖惩、修订及监督程序,以及这些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机制。四是要建立宏观预警、监控和保障机制,把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内部不确定性扰动以及中长期结构转型时期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

同时,进一步完善微观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抵御外汇风险、资产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的管理工具。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以加入wto为契机,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目前,中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个要求。包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应对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清理和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

因此,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未来5-8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求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制结构是开放的,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办厂,并且会同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合资企业。因此,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实际上,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也要有利于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外,鼓励非国有制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以适当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及相关立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宏观调控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便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五、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外贸体制、利用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汇率制度和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减少数量限制和规范配额管理,按照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产品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同时要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健康、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检疫和疫情监控,防止有害物质和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境。

针对当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手段,加强对外国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维护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逐步实现放开各类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增大对外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应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外,取消对其他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企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利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等。继续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用好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等国际商业贷款。强化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加强外债的监测和短期资本监管,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健全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再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通过在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和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

同时,也要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本外逃。最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及汇率制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同时,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为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的可兑换创造条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也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为扩大利用资本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必然要求。当然,资本项目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最终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的风吹草动会更加迅速地波及国内,从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监管,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研讨的论文

多年来,政府通过放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发展飞跃。

因此金融服务外包应该抓住这样千载难得的机会,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两方面对项目进行调研和开拓。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国内的通讯、医疗、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他们的金融保险服务需求量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内需紧张的状态下,我们首先应该抓住这养一个巨大的“蛋糕”,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为辅”的策略加速开拓金融服务市场,取得更大的主动权,通过外包的形式,达到多领域合作。

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形式,加大对市场的开拓和稳定。

金融保险服务更应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数据实时统计,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而对于经济中等且金融保险行业较为不成熟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多接触并开拓这类市场,引入外包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相比较于欧美那些市场已经成熟的国家,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亦步亦趋的融入这样的金融市场,而不要盲目的进入,以免“引火烧身”。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正所谓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综合管理。

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对应政策给予金融保险服务发展的助力。

一方面,应该扶持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不能打压和限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闷声发财”过渡至“扬长避短”,大胆的学习国外优秀的经验,切勿一概否认,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鼓励各行业领域去学习去模仿,并且开设其产业相关的行政机关帮助国内的弱势行业的发展。

目的是为了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稳定市场的运转。

其次,还应该培养各领域的金融保险外包服务的人才,加强对外联系,与国外成功的保险行业的领军人战略合作,学习的同时,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

最终融入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强化自身的不足。

三、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国内金融领域的多样性导致了市场内“龙蛇混杂”。

不健全的信誉制度和浅薄的法律意识都是限制金融保险外包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相比于国内,国外具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和法律体制,通过监察机制和金融体制对保险服务外包具有良好的保护性。

因此通过一定的规定约束性和法律的强制性,进一步掌控了当事者的行为意识,有助于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着重加强对金融体系本身的管理和约束,做到内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权力的有效执行和内部监督。

最后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免当遭遇金融危机时造成市场混乱。

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一种适合本土发展的商业金融体制,他强调的是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和市场的正常运转状态下达到一种经济的平衡。

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而对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而言,金融体制的改革又是必不可少的。

四、知识产权的维护和认可。

金融保险服务行业,本身并不属于实业,它是一类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产业。

而面对如今金融服务行业的复杂性,知识产权的维护和认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该领域的重中之重。

因此为了保证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先加强对执法权益的认知,通过合同制来加强外包双方的约束,运用法律的强制性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在保险外包的过程中,双方应该事先按照各自要求达成一致,签署双方一致认同的有效合同,在合同内容中应着重强调双方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发包者必须强调的是他们所拥由的知识产权只是合作期间允许接包者使用,但是不可以私自使用在未经许可的时候,为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双方应该事先有过详细的沟通和明确。

五、政府的经济支持。

政府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外包服务的经济投入,降低外贸出口的税收,提高服务补贴的优惠政策,以此帮助度过国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的初期的困难。

倡导企业开展服务外包的商业模式,降低该类企业的费用支出,给与一定的经济补贴,对于接包方给以更大尺度的优惠,以此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投入外包模式,吸收国外优良资金,共同发展。

总之,如今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在这样巨大的经济竞争压力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外包的出现,也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学习的典范,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资源,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已成为改变金融体制的核心。

我国应该把握这次机遇,在学习和模仿国外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本国国情,加上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创造出适合本国使用的新金融体制,稳固市场的动荡性,控制市场的指向发展,提高国民法律意识和建立健全信誉制度,使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圈的有效发展,为中国的经济更快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杨琳.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战略选择[j].当代金融家,2010(4).

[2]吴建宁,董本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国科技博览,.

全球4G通信系统发展研究论文

目前汇集了设备体积小、运行速度快、功耗低、便于维护管理等优点的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同样要看到的是,它所存在的缺点,主要包括绝缘强度、工作电压以及电压长寿能力比较低,其属于低电平、微电流系列电子设备。这种设备在遇到过压或者雷电干扰时,非常容易造成电子通讯设备的破坏。所以必须强化通信设备的过压防护,从而降低通信电源系统受损率。

2)重视电源设备的雷电过电压防护。

作为通信设备安全运作的重要基础,电源在一个良好的电源系统构造中是主要的运作基础。那么,首先就必须消除雷电干扰可能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在要求所使用的电力电缆添加金属屏蔽层,而且应该埋进通信站。再就是可以在电源上逐级安装防雷器实现多层次的雷电防护。其实雷电对信息设备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在于电磁脉冲,这种脉冲分为雷电流和雷电电磁场。而可以对通信设备造成危害的雷电过压则主要来自雷电电磁场,它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过电压、雷电侵入波和反击过电压。所以在做好基本的防雷措施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3)防止静电引起的'过电压。

作为一种静止状态的电荷,静电也是可以/:请记住我站域名/产生过电压作用的。虽然与流电相比,其电量比较小,而且电位也不高,但是只要累计到一定程度之后也是能够对通信设备中的电子原件造成放电损伤的。所以防止静电引起的过电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在通信机房进行加湿器、空调、湿度计、挂设温的安装,或者试用湿棉抹布,来防止静电的产生,同时在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维护操作时,必须要求其做好防静电措施。

4)通信设备的接地。

在通信设备安装时,必须要做好接地工作,接地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把电器设备与大地直接相连从而在设备发生漏电时,将电流导入到地下,降低电流对于人体或者设备造成的伤害,接地一般非为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两种。

5)建立健全新的维护机制和制度。

为了保障大规模通信的正常、可靠运行,同时也为了方便日常情况下进行维护和抢修。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通信维修机制与制度。以方便所有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在当今科学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完善通信电源维护机制和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遵循集中管理、维护以及监控的特征,并且还应该倡导主动维护、主动维护、预防性维护,以消除故障苗头为主旨,建立预防、控制为一体的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环境。

3结语。

通过本文对通信电源系统的运行安全与发展的探讨,可以看出,作为通信系统中的基础组成部分,电源系统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做好过电压防护、雷电过电压防护、静电引起的过电压以及设备接地工作之外,还应该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才能够保证其安全的运行与发展。

全球化论文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方继平(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由于近年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推动,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拓展导致全球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全球化运动悄然生成并迅速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也在不断地扩展。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同时存在似乎成了全球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只有正确对待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的互动与博弈,客观地确定我国对于参与全球化的谋略,才能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在发展中巩固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规避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

全球4G通信系统发展研究论文

我过目前采用的大多自断器件是依靠进口,国内基本没有能力对该部件进行生产,更没有有效的测试手段,很多检测只能依靠宏观测试来实现,对于器件内部原理和参数分布根本就不了解。在遇到高频工作,由于通信电源采用的开关频率比较高,所以器件分布参数对于其工作会造成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器件停止工作。那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于器件的特性进行的深入了解,而这也正是目前的问题所在。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设计者的经验以及技巧,这造成很多设计系统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化。所以就通信电源系统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系统化、模块化、工程化的设计方法与仿真手段以及缺乏电磁兼容性认知,所以造成了很多系统运转问题。目前使用的开关电源系统具有非线性,所以系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渡,这就造成了在理论分析时与实际情况产生巨大出入。而防雷措施做的不到为或者考虑不周同样对于通信电源的正常稳定工作造成了影响。

全球化论文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如今,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特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全球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正改变着世界,将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其中的个人。在这样的大浪潮面前,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把几乎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其中,成为全球化中的一员。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也日益引起后人们的关注。反全球化的声音和运动也不断涌起,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并存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全球化在充满复杂性中发展。因此,正是反全球化的存在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一、全球化概论。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全球化长生和发展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的推动和主导产生了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它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各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式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资本的扩张把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全世界统一于一个资本市场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统治这个市场,此时全球化开始发展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生产和资源的国际化流动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经济和生产力随之趋向国际化,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发展和资源配置在一个国家内已经不能满足它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使经济和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和国家,成为了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同时,这一过程也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发展又推动了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因而突破了自然经济的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同时世界市场促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增进了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往来。由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相互之间发展的影响性和依赖性逐渐增强,某个国家回到“闭关锁国”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民族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中。

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会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所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全球化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好处:人们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新颖而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控制经济信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

另外,在一些全球化者看来,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文化的全球交流和发展。“我所说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全球化了,正是意味着形成了一种‘地球文化’。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今天,人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一个地球人处于全球的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在享受同时也接受着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得他首先成为一个地球人,然后才是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巴西人等等。”全球化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必须改变原有的思想方式,融入并接受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反全球化概论。

相对于全球化,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带来了不公正,因为它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主流仍然是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资本的跨国流动将世界的市场连为一体,然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在全球中均衡分配。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的获益者,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资本主义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促使全球化迅速地发展起来。冷战后,新自由主义政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了这一政策的发展。因此,令发展中国家担忧的是,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冲击和摧毁了他们以往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如人们已经关注到的,这种反抗是“从捍卫权利和利益的'保守防御运动”开始的。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者也认为,资本的全球化正在损害他们的利益。首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提高,使得发达国家有些部门的竞争力下降。跨国公司逐渐转向劳动力廉价、工会组织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导致发达国家失业人数增加。其次,另一部分人认为这个过程只是对大型跨国公司有利。资本在全球流动使得他们逃避监督、税收等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工人的社会福利减少,加重了普通工人阶层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无医疗保险工人、无工会工人、无社会福利的临时工的数量增加,低收入家庭、退休人员及其他弱势人群的处境更加不利。大多数反全球化者是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财富配置不均衡不满,他们希望能有政策和措施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者主要是将全球化与“西方化”、“美国化”、“殖民化”联系起来,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消极接受者,在全球化的秩序中处于受剥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反而面对更多的问题。他们认为本国的环境和资源耗费过大,破坏严重,民族经济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担心失业和失去机会使生活无望,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无所适从等等。

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来看,全球化没有规制和管理。如果有统一公正的制度规制全球化的发展深化,它可能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福音。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治理。尤其是近年来,金融全球化给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难题,金融开放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受到挑战。稳定金融市场,改善全球治理和尊重各国自主都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规制的重要环节。

总之,反全球化者并不是全盘否定全球化,主要是反对垄断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全球化,“反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反对那种只给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给富国带来福音,而给劳动者阶层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剥削、贫穷甚至灾难的全球化”。

在当今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故步自封,靠自身的资源和市场自我发展不可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全球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但是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它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种政府和人民既要有机遇感,更要有危机感”。我们要做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家事务和国际事务,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和挑战,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世界舞台上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完全打破,全球化的推动和发展仍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不公正的“游戏规则”,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建立的过程中受到强权政治,强势经济的各种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树立全球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国际事务的管理和世界法规的制定,为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建立贡献力量。

第二,关注全球化发展动态,深入研究全球化理论,努力规避消极理论对我国的影响,把握主流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不能一味的加以肯定或否定,科学对待我国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对自身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改革,才能跟上世界步伐,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除此,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第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球化中的问题要靠进一步全球化才能解决”,在全球发展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将自身危机转嫁于其他国家,趁机攫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成果。只有牢固地构筑起中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与文化安全体系网,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施避险求强的对策,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面对全球化,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握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机制和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腐朽理念和生活方式,要坚决摒弃。

总之,全球化是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反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博弈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熟悉全球化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人才,继续鼓励创新。针对资本在国际间的迅速流动、金融不稳定等特点,加强金融监管,保障国家的独立主权。加大整治、文化和科技创新,全方位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其中的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质量管理的全球发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质量管理 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今天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帮助大家,希望对您有帮助!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的管理仅限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通过各种设备和仪器对百分之百的产品进行检测,从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在其影响下,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也被独立出来。

由于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控制,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作用。同时,百分之百的检验会增加生产成本。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弊端就日渐显露出来。

(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针对质量检验手段的缺陷,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实现了事先控制和检验的结合,为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战”之后,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等国也陆续推行统一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由于统计质量管理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致使许多人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因而不易推广。另外,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更加突出。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的行为科学理论则强调“重视人的因素”,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以人的全员参与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鲍姆。他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此后,菲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国际间贸易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随之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由于不少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已成为迫切的需要。1987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 /tc176)制定并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吸收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适时性,适应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满足了质量方面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因此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采用。

而在最近的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定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定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依据、互利的供方关系。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最初以iso/tc176/sc2/wg/n125号文件《质量管理原则及其应用指南》发布,在iso/tc17召开的特拉维夫会议前以绝对多数的赞同票得到通过。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67/sc2/wg15/n130《质量管理原则》。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 根会议上,36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且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这八项原则表明,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与企业整体的运行管理融为一体的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只有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各部门、各环节在质量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全面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

全球电商趋势发展

互联网确实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但是很多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而只是打着创新旗号,改变了原来价值链条的利益分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7年全球电商趋势发展,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根据emarketer对美国市场的预测,通过移动终端达成的购买行为,目前已经占据了全部电子商务销售额的22%(也即近四分之一),直接和间接带来的将近1万亿美金零售交易的市场影响力。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线上和线下购物体验的结合使用,对于商家来说,也正积极的寻求o2o的虚实整合。

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伸,已不仅仅只是在在线进行购买而已。买家倾向在网上研究产品,发现产品价值,检查产品可用性,然后通过移动终端确认,包括指定商店位置来进行实体店面的购买。这种体验和便利的结合也是未来中国国内市场的方向之一,正因为如此,美国消费者期望在未来有着更高程度的虚实整合。此外,据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说他们想利用移动终端来选择品类和品牌,再决定是否订购或在实体店面内浏览。这些购物者显然需要比传统的电子商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同样的,加拿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美国非常相似,但关键的不同就是其为一个独立且前瞻性高的市场。电子商务的销售增长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17%左右,这在全球范围来讲,都是相当高的增粘趋势,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每年平均也才只有约14%的增长。

另外根据emarketer的估计,截至2015年底,加拿大的电子商务渗透率的人口渗透率已经达到近70%,这一数字预计会在未来几年保持持平的状态。就整体而言,北美电商要灵活。尽管电子商务市场遍及北美,无论是个体户或企业电商,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有很大的变化与差异,一些趋势仍是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总的来说,移动终端正在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买家在北美正在寻找更多电商的灵活运用,包含何时和如何支付和接收他们的产品。

相对而言,在线零售商必须满足这些需求或可能失去客户。这通国内的情况有些相似性,虽然电商一度攻城略地,但最近的迹象表明,电商的获客成本逐渐接近实体,而运营收益逐渐在逐渐减少。目前,国内买家超过35%的网络用户至少一年会完成一次电商交易。从他可观的人口估计,有将近四亿的购物者具备让电商赚钱的潜力,这几乎是美国电商市场两倍的潜力。因此,在实体店和电商网店之间,有足够的消费用户群体,也给现在的电商模式提供了多种探索的可能。

纵观实体店未来的趋势,未来惠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是集中化: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卖场、购物中心、专业店占据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多的商家、品牌愿意进驻。

其二是多元化:多元化表现在业态的组合模式上为,多种业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消费感受。具体表现在娱乐、零售、餐饮、休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三是人性化:目前新建商业物业建筑设计、业态布局等等已经开始考虑人性化因素,比如在商业中心内设置轮椅通道,在厕所的.卫生间设置婴幼儿专用座椅等等,这些考虑都是人性化的。

其四是主题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商业中心,越来越多的商业中心采取主题化的方式来强调自我的定位和特色。在商业中心加入文化元素,比如三里屯village的画廊。

商业利益就这么多,电商要保证自己的,还要多留给客户,欺压的必然是厂商。互联网确实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但是很多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而只是打着创新旗号,改变了原来价值链条的利益分配。

作为农产品领域的创业者和经营者,不能陷到电商的坑里,当与互联网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后,优秀的电商会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浑水摸鱼的电商会被拔掉裤衩,好的电商经营者要看到这种趋势,不可自废武功。当然了,捞一把就走的除外。

全球4G通信系统发展研究论文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与用户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取得更大的创新与突破,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就4g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4g移动通信技术是4g移动通信服务、应用以及系统运行的基础,加大技术探究投入,丰富4g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段,为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创新与突破提供有效的支持。(2)构建高效的发展框架,规范要点内容,持续促进4g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完善。4g移动通信技术,虽然凸显诸多优势,但在发展与运行中,需要以技术为基础,以安全应用为目标,加强4g移动通信技术的控制力度,保障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运行价值。(3)4g移动通信技术的探究与应用普及,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因此,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4g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知识,让更多人从认识4g,理解4g,应用4g,是发展的核心内容。

4结语。

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无疑是复杂的,也势必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虽然目前关于4g移动通信技术还处于探究和完善中,4g移动通信系统的构建与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其发展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真正让我们享受到全新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4]李明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14):16.

[5]张玉龙,李志峰,赵勋.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01):153.

全球化管理发展史心得体会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通过深入研究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历程,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化对管理者的挑战和机遇,并且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角、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重要素质。

全球化在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日益融合,企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管理者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此外,全球化还带来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管理问题,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和沟通,以及如何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因此,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角、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全球化使得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和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机会。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性的全球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增长和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合资也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管理者可以借助跨国公司和行业组织的平台来扩大影响力和资源,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另外,全球化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流动,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角。全球视角是指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全球视角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全球市场的机会和挑战,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战略。例如,某家跨国公司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状况,灵活地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

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是全球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管理者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还包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尊重。例如,某个欧洲公司的管理团队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时,遇到了跨文化交流的困难。通过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并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和策略,两家公司最终成功地合作起来。

创新能力也是全球化管理中的重要素质。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寻求创新,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和改善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例如,某个跨国零售企业在全球市场遭遇竞争时,通过创新引入新的零售模式和技术,提升了顾客体验,赢得了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

综上所述,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史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管理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全球视角、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市场体系的形成而形成的。全球贸易往来增多、资金在国际间流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推倒各国的经济壁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准入程度将提高,但同时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大幅度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由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很可能遭受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受阻,并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

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响,中国在现阶段应充分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地积累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世界性资本、技术和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本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举实施兼并,这在提高中国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将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徐鹏杰。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辨证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7)。

全球疫情发展心得体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暴发频频,且不断演变。这些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通过对全球疫情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将就全球疫情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在未来的疫情面前更加从容应对。

首先,全球疫情的发展进程让我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疫情开始的初期,许多国家并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缺乏前瞻性的策划和防范措施。这导致疫情传播迅速,进而造成巨大的生命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及时意识到了危机的严峻性,立即采取了紧急的措施,如封锁城市、限制人员流动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因此,对于未来的疫情挑战,我们应该尽早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疫情。

其次,全球疫情的发展也提醒我们重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疫情不识国界,唯有通过国际合作和个国互帮互助,才能更好地抗击病毒。然而,在当前疫情中,一些国家采取了孤立主义的立场,采取了封锁国境、禁止进口等措施。这种做法对全球爆发的疫情传播形成了负面的影响。相比之下,一些国家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这种国际合作的做法更加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对于未来的疫情挑战,我们应该注重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分享知识和经验,实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防控。

第三,全球疫情的发展也表明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在疫情的初期,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公众来说,了解疫情的信息能够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然而,在当前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信息的滞后和不准确。一些政府和媒体在宣传疫情时隐藏了真相,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混乱。相比之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通过透明的信息发布、及时的更新,使得公众能够了解疫情的动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对于未来的疫情挑战,我们应该注重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准确、透明、及时的信息,让公众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第四,全球疫情的发展也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在疫情的爆发和传播过程中,弱势群体往往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他们在健康、经济和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着不平等。因此,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他们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生活支持。此外,疫情实际上还放大了不平等现象。在一些国家,医疗资源集中在富裕地区,而贫困地区则缺乏医疗援助。因此,我们要在未来的疫情中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减少不平等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最后,通过对全球疫情的发展的观察和体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在疫情面前,所有的国家和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团结与合作,共同抗击疫情,保护生命和健康。

总之,全球疫情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危机管理、国际合作、信息传播和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疫情挑战,确保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全球化论文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摘要:全球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但如何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却是困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可以说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阶段,如何实现与全球化的联系与协作是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项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以及需要应对的挑战,进而探讨适宜全球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望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的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为2.8%;19为2.3%;20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年为1.4%,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

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全球化管理发展史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加速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逐渐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史可以看做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全球化管理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首先,全球化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全球化开始引发人们的注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全球化时代需要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因此,他们开始积极寻找适应全球化的新管理理念。这一时期的心得体会是,企业要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必须持续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

其次,来到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全球范围内的业务。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工具,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实时沟通和协作。这一时期的心得体会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管理的发展。

接下来,全球化管理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们认识到,全球化管理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例如,全球标准化管理和本地化管理相结合,可以兼顾企业整体效益和本地市场需求。这一时期的心得体会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然后,在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历程中,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的凸显,企业必须在全球化管理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一时期的心得体会是,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全球化管理中,不仅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要关注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当前全球化管理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企业管理的方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企业管理更加智能化、数据驱动和灵活化。这一时期的心得体会是,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加强数字化能力的建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球化管理。

总之,全球化管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他们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全球视野,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持续的成功。

相关范文推荐
  • 02-21 疫情志愿者心得总结(通用15篇)
    心得体会帮助我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更加从容应对,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我是一名在校的大
  • 02-21 九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版(专业2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我们进行工作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我们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 02-21 最新感恩奋进的人生哲学(热门20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质和积极心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这些感恩总结范文,或许能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 02-21 旅游厕所心得体会总结(实用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是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香格里拉其实就是
  • 02-21 大学篮球赛活动策划书范文(22篇)
    在进行活动策划时,我们可以参考其他成功案例,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活动策划的实际操作和效果。院运动会圆满落幕,同学们激情未散,未
  • 02-21 礼仪社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一次旅行、一次读书、一次活动或者一次困惑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
  • 02-21 一年级写字课教学进度(模板19篇)
    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
  • 02-21 返贫监测帮扶第二大全(15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参考资料,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和榜样,帮助他们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
  • 02-21 暑假就业心得体会(专业12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以下范文中涉及的话题非常丰富,从学习方法到人际关系,从自我管理到团队协作,都有精彩的观点和见解。
  • 02-21 狙击集训个人心得体会(模板16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并进行改进。在下方,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