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6篇)

时间:2023-10-04 00:12:04 作者:梦幻泡 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6篇)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一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以及在探索微观世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课,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第3课,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微小物体;第4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第5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6课,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课,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多成果,本课还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他们对身边微小物体的探索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将再次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微小世界的相关科学概念。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结构梳理

梳理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识放大镜,认识显微镜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认识微生物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回顾每课内容

1、第1课: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和它的什么特点有关?(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叶片上的水滴、盛满水的圆玻璃杯)

2、第2课: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显微镜有哪几部分组成?(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3、第3课: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器官,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到的图形大小不一样,显微镜下更清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怎样的?(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第4课:玻片标本怎么制作?(1、切开洋葱取内表皮;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盖玻片;5、在盖玻片一侧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5、第5课:其他生物体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单细胞、多细胞)

6、第6课:怎么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制作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样的?(具有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课: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医疗、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培育优良品种)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三、单元主线梳理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紧紧围绕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

放大镜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倍数: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显微镜

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制作玻片标本:六个步骤

观察微小世界: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

【作业设计】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a、镜片的大小

b、镜片的凸度

c、镜片的厚度

d、镜片的透明度

2、下列仪器中,适合用来观察细菌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望远镜

d、老花镜

3、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顺序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

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d、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传染病是因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二

寒假妈妈为我买来一本《中华最美古诗词》,让我品读里面的古诗。最开始,我并不乐意,但渐渐的我竟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这些问题让我困惑不已,无奈,我只能去请教妈妈。妈妈听了我的理解后捧腹大笑起来,我有些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妈妈带领着我重新品读了这些古诗,原来“怒发冲冠”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句,表明词人心中对敌人的仇恨。《满江红》体现的是岳飞忠君爱国的精神。

而高适的诗是描绘的是千里孤云,漫天大雪中,一对正在话别的友人,表现的是即将分别的友人对知己的不舍和祝福。读这首诗,我体会到了友谊的可贵。

接下来,我还读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仿若感受到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春风里,处处景色秀丽、百花齐放、芳草如茵。“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便看见了春暖花开,泥土渐湿,燕子纷纷归来,连水中嬉戏的鸳鸯都出水在沙洲上打盹,尽情享受春日的温暖。读这首诗,我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春日的温暖。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三

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

1、物种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该有(200万—450万)种。

2、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第二课校园生物分布图

1、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2、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

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

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

珙桐:贵州、四川、云南

第三课多种多样的植物

1、科学家分类植物的方法: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如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2、植物的种类: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3、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不能自己制造养料。

4、举例:

开花的植物:月季、凤仙花、桃花、水仙、玫瑰蕨类:金钱蕨、铁线蕨

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海藻苔藓类:葫芦藓、地钱、青苔

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分类动物的办法:(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动物的种类:在动物中,已发现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3、动物分类:略

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1、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第六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生物的形态结构: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仙人掌将叶退化成尖刺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香蕉长着又宽又长的叶子是为了(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调节自身温度。

2、猫的爪长有厚厚的肉垫是为了(减少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鸟的爪长成钩状是为了(便于抓住树干和捕食),

鸭的蹼脚是为了(便于游泳时划水),

苍耳的钩刺是为了(便于钩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

莲子的外壳是为了(便于在水中漂流)

在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是为了(便于随风飘散传播种子)。

第七课谁选择了他们

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大),身体越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2、地球从出现简单生命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

家鸭是由(野鸭)驯化而来的;

(水稻)和(稗子)杂交形成杂交水稻;

金鱼是由(鲫鱼)培育而来的,以上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长颈鹿)、(北极熊)、(北极狐)、(青蛙)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八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世界已经有(180)多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4、已经灭绝的生物: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四

第一课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

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电磁铁的磁力(二)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效果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电能和能量

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

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电。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

第八课能量与太阳

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2、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的(低等生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3、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的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4、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地热)、(核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五

小作者想当一名科学家,从而可以研究出很多新东西,让人们使用,关于内容详情如下。

科学家是那么聪明,我真想当一名科学家。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首先要发明的是:自动房子。要是发洪水了,这自动房子就可以自动地移到安全的地方。长江三峡的移民们也不用这样背井离乡了,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好多钱呢!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发明许许多多的自动打仗机器人。有了它,我们中国人就不必害怕世界强国的侵害了。同时也让美国人瞧瞧咱们中国人的厉害,杀杀他嚣张的气焰。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发明比电脑还先进的电视机,有了它,只要说出自己想要看的节目,电视机就会自动播放,不用按钮和任何开关。这样,就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让小朋友们整天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里。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还要发明一扇麻电门。因为有了它,就能把所有的小偷据之门外。让他们也尝尝被麻电的滋味。而且,只有主人才能打开这扇门。

突然,妈妈把我从梦中叫醒了。原来,这是一个梦!可是,等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发明许许多多的东西,实现我的梦想。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

月相图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地距离亲近,他们亲身体验了月相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情报,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

相关链接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这样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