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 浅谈培养技校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精选9篇)

时间:2023-09-25 21:07:07 作者:书香墨 2023年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 浅谈培养技校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精选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一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把丰富多彩的情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广度,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经验,从实验中亲历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有趣的情景,介绍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自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问题的快乐,从中产生了科学知识中对问题发现的好奇心,好奇中蕴含着巨大的探索求知的动力,教师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和创新为主体的创造活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

二、营造质疑氛围,给予学生自学的机会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追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不仅要产生质疑,而且还要敢疑、愿疑、解疑,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因为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出发,采用问题做引子,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循着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使它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对比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愿意亲身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进入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角色,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自学的意志

自信心是对自己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对每个一成才的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自己有成功的机会。教师要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充满信心努力奋斗,才可以在某种领域中取得成功,获得成就;作为教师,要设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尽早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关心、爱护,正确诱导,让他们取得成绩并不失良机的表扬,给予肯定,提高他的探究兴趣、培养他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树立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困难中走向成功的坚持意识。如八年级一班达瓦措毛,在七年级时,期中期末在同一年级四个班中考试成绩总分为第二,该同学却认为没有拿到第一她就是失败者,从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自己烦恼、失望、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放弃了奋斗目标。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要适当,不要过高,如果目标过高,脱离自身条件,久经拼搏没有实现,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压力过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量力而行,调整目标,使目标成为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的成绩,从中获得成就感,便于增强自信心,重新找回自己,以利继续前行,不会因一时的失败、挫折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和决心,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

四、开展扩大知识面的创造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自学能力

成功的创造离不开创新技能,同时创新技能的发展离不开扩大知识面的创造性的活动。该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提高学生自学兴趣。现代社会是知识突飞猛进的时代,学生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新知识的要求,还要有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补充所需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锻炼创新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兴趣,树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启迪学生的心灵,规范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二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识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他们审题的情况。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应用题的解题自然成了他们学习的难点内容,部分学生甚至遇到应用题就有畏难情绪。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对应用题的分析一般是比较重视的,而审题呢,常常怕多占用了课堂时间而草草过去,对稍难审题的应用题也是由教师本人的解说“帮助”学生的审题过程,造成学生没有自行审题的习惯;教师对审题的方法,指导得更不具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字、词、句等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用符号划出题目中的条件、问题、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了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四年级修补了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如果题目中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例如:“某校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3/5。

那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从问题出发,抓住“男生比女生多多少”来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但女生人数题目没直接给出,要通过已知条件先求出总人数,才能得到女生的人数。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求“男生-女生”,就先求总人数,列式:150-(150÷3/5-150)。

“缩句”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或者把应用题缩变成文字题,再列式计算。例如: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先找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然后分析吃了谁的4/5,学生说出:是吃了100千克的4/5,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就是要求100的4/5是多少。这样一道应用题就变成了“求100的4/5是多少”的文字题了,学生很容易解答。

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境,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例如:小红和小军各有8支铅笔,小红送给小军3支后,小红比小军少几支?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红、小军进行表演,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减一加,从而意会到题意及数量关系。

审题中教师可通过一题多问、变换条件等形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如前例:“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了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四年级修补了多少本?”教师可问:“哪个年级修的图书多?”“比四年级多修了28本”改为“比四年级少修了28本”怎么解答?……引导学生学生深入理解、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常规解法,突破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广阔性和灵活性、独立性和变通性。

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按“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对题目进行精细的反复的有目的、有重点的感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联想,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三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李元海

摘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键词:学科特点 自学能力 规律 技巧 高素质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撰写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四

新世纪之初,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状态的基本因素。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一,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化,随着西方数学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透过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遵循同一教学理论一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即:(1)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2)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寻找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只有落实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创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韩加架著.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

[3]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卡尔梅科娃著.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20xx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五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平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六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

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许多生字卡、图片,利用实物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以此提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如教学“吃”字,我出示识字卡片,读准“吃”字的音,再让学生表演“吃”的动作。告诉学生,“吃”是用口去嚼东西,所以“吃”的左边是口字旁,接着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哪些动作能用上“吃”的。有些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吃香蕉”、“吃饭”。另外,我还利用了猜谜语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故而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猜谜语a、巧夺天工——打一字(人)b、两个小孩在土堆上背靠背。——打一字(坐)c、眼前一座山,只能看见尖。山中两个洞,空气通里边。——打一器官(鼻)以字谜、顺口溜等形式出题检测学生识字,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也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兴趣。比如教学“雨”字时。

我讲述了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连念两遍,请学生猜谜底。每次一说到猜谜语,孩子们就来劲,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都在认真地想,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是“雨”。学生们猜对了,我就出示“雨”字的图片,让学生记住了“雨”字的样子,然后再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雨”的字音,学会“雨”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来认识字,不但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对字的认识。故而,在教学中,能够常常联系实际,利用生字卡片、图片、利用实物、利用猜谜语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识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好方法。显然,老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故而,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那样,便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红”字时,我首先出示了红苹果的图片,然后引出话题: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就说出了苹果是红色的`。最后再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音。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后,我注意创设语言环境,启发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能够用这个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国旗是红色的”,有的说“小红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有的说“西红柿也是红色的”。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进行字形分析和书写指导。这样,学生从理解词义到口头运用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学生不仅学得活,而且记得牢。因此,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也是提高识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七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学生;说话能力;技巧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否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我想试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一、多读,是培养说话能力的基础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具体作法是:

1.熟读课文,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如《有的人》《海燕》《听潮》等。

2.多记,多指导学生阅读。平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如我给学生推荐的`.《唐诗三百首》等。多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里指古今中外十大名著,在课下让学生广泛阅读,定期规定读一部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般两个月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采用自由谈的形式,可以说从中学到哪些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物,感悟到哪些人生的至理名言,妙词佳句等,不拘一格。

二、多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多开口,应该以平等、宽容、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我开始训练学生说话。有的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漏洞百出。我都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微笑着欣赏他们,接纳他们。从来不恶言讽刺挖苦。渐渐地学生放得开,胆子大,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我利用诵读课、阅读课、口语课等,挖掘学生的潜能。诵读课,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诵读时我注重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阅读课分两步走: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书籍,篇幅短小精悍,能用两课时完成。比如说一些游记、历险记、名人传记、散文等,易于课上完成。一般我多采用读后感、讲故事等形式。课外阅读,根据篇幅的长短,定期完成,假期也不例外。课外阅读我多选名著推荐给学生,多采用读书报告会等进行读书经验交流,平时我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使阅读时效果明显。口语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言之:学生口语表达要适合不同场合,换句话说,因情境生文。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

三、多写,多写指写作训练

我们通常的说指口语,文章多指书面语。书面语要求比较严格,逻辑性强,口语一般随意性强,条理性差。口语和书面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应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与发展,是口语的高层次,书面语要雅正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早晨散步碰见熟人,我们就可说:吃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有一定语言情境来界定,否则就会笑话百出。口语看似平常,其实说起来并不简单。有时必须需要书面语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说出的话声情并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打个比方,如果说多读、多练是说话能力量变的积累,多写就是说话能力质变的飞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读写关系。多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话要合逻辑,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平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这对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做法是:

1.是仿写。仿写是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我就指导学生学习拜访古桥一段的三层式结构进行仿写,即叙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结构。运用三层式结构来描绘家乡的一革一木,一山一水等。除此之外,学《荔枝密》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2.片段描写、写调查报告、随笔、写读书心得等,也是我平时采用让学生练笔的方式。我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平时磨励、训练,所以学生作文水平迅猛提高。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自感获益菲浅。

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说话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如幸蒙你认同,不妨一试,我自认为有益无害。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八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每当我批改作业、试卷时,总会发现自己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那鲜红的叉号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不禁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晰透彻,学生们为什么还会出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呢?(问大家)那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请各位老师谈谈你的看法。(老师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读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审题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之前,我拜访了我们学校几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教学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题能力,必须下功夫,教师应培养学生出声读题,而且读出“数学味”。

比如: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第一次读一般的,第二次抑扬顿挫读,画出关键字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比如这样一个例题: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要读懂买来苹果25个,买来梨6个,是两种水果,还要知道吃的是苹果,并且吃了5个,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

例题:王老师带着3名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看完题后,立即提笔写3×7=21(元),只有用心读题,用脑思考,才能发现是“王老师和3名同学”,一共是4人买票,从而才能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老师在读题时,不让学生闲着,读到那儿手指跟到哪儿,认识的字就跟着老师读,不认识的字要随时注音,跟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心无旁骛。读数学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于是读便具有负面效应。那我们就应想办法让读数学题变得有趣味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比较长,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1厘米比较短,就让他们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这样读数学题,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总之低年级读题讲究“抑扬顿挫”。

中高年级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现”。中高年级读题,强调一个“慢”字,通常要求学生连读三遍,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会断句,会停顿,直至了解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哪些。

如,三上p44:2题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当学生读完题目,首先要知道有两问,第一,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求现在剩下的游客人数,第二,园内全天来了多少游客,只需要考虑来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跟中午离开的游客数量没有关系。

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读题最棒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领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样可以摒弃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和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1)圈关键字,深入理解

当第一步初步理解题意后,还要学会仔细推敲字、词、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数学题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都要留下脚印,适当的圈一圈,标一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多或少比较好理解。

比如刚才的这道题: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又如四年级的一道题:

(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货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六上: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跳绳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2/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六上:p16:7题

六下p8:例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两车用了多少钱?

p13: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例题: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2)细心琢磨,展开题意

在读题时,有些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词句来完善题意,

例如:“同学们为地震灾区捐款,一班捐了432元,比二班多捐了37元,二班捐了多少元?”此题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一班多还是二班多,这就要抓住“比二班多捐了37元”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仔细推敲,并把这个简短的句子补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二班多捐37元”,就是“一班比二班多捐了37元”,转逆为顺,也就是“二班比一班少捐了37元”,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题:一桶水,用去3/4,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例题:一种服装原价105元,降价2/7后,现价多少钱?

例题:芳芳今年6岁,妈妈比她大25岁,再过4年,妈妈多少岁了?

例题:买三送一

(3)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有些题目,在读题时可以去掉一些非本质的词语,通过缩句理解题意的核心意思。

一下:p20: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个人没来?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ppt:3个例题

如同这样的有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会出现更

多,在我们读题时就可以去掉这些多余的信息,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尽管有了前两步做铺垫,还不能急于动手列式,尝试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思维,把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式。

前两次王俊平老师对线段图的讲解和汪主任对数量关系式的讲解都很细致清晰,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小小的借鉴,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数学审题方法,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那就是最好的,更是无可挑剔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案篇九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笔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尝试,有了颇多的感触和体会。

1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背景和自主性学习

1.1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背景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更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主性学习模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手段。

1.2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立性,即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自尊、自立、自控、自强等。(2)主动性,即积极自觉地学习,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等。(3)自信性,即相信自己能学好,表现为学习困难面前不急躁,学习挫折面前不气馁、学习失败面前能反思并继续努力等。(4)创新性,即能创造性地学习,表现为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2教师角色转换

钱梦龙先生说过:“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好三点:一是感情上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时间上支持学生,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避免包办代替,避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三是行动上精心指导,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把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

3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其渠道也是多方面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能运用,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阅读材料、教学配套光盘等,但还不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提炼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实践。

同时,对于“数学世界”中的一些趣题、思维题、规律题,尽量的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的出给学生见面,激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陶冶情操,让其对数学有一种渴求。

4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内情绪化”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调节。

教师要放松课堂,丢去“严肃性”,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意见,特别对一些独特的看法、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要不惜牺牲上课时间去给予鼓励、表扬、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个别学生的不“正规性”问题,要善意指责,不呵斥,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

其次,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探讨性和解决的可能性,不过分拔高课标的要求,这是学生思维能得到展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知识的检测题目难易要适当,针对本班学生命题,不照抄照搬资料,尽可能让90%的同学能及格,让大部分的同学能感受到学习是成功的,从而具有积极性,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5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从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是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问题中找出差异性,从非相关问题中找出相关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兴趣而又符合学科特点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去解决一些教师安排的跟下面的新课有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的自学。

5积极评价,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多肯定、多鼓励、注重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有目的通过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让学生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 09-25 建筑企业年终董事长发言(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
  • 09-25 最新新任学校副校长任职表态发言(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 09-25 骆驼祥子读后感悟(大全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
  • 09-25 2023年蛋糕店员工总结和改进的句子(通用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
  • 09-25 2023年群团工作总结(精选7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
  • 09-25 村矛盾纠纷排查会议记录月(实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 09-25 2023年物业环境半年度工作总结(实用7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 09-25 最新副县长表态发言精辟(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9-25 挂职总结报告(通用10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
  • 09-25 2023年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8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