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挫折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4 16:04:32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是一种标准和示范,通过研究和分析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的汇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对写作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

案例分析。

1、小王为什麽如此苦恼?

dd应聘受挫dd梦想破灭dd心理失衡。

2、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dd缺乏应聘、面试的技巧。

“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dd职业的.自我定位过高。

“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用能力的培养。

表达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1)依托专业学习: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和各类型竞赛。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自我总结与提高。

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自信:是基于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其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

(二)自立:靠自己奋斗,不依赖他人。它是一种勤奋、进取、独立、自主、负责任、敢担当的精神状态。

(三)诚信: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四)责任心:指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

(五)勤奋:勤奋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就业信息收集与整理。

1、就业信息及其作用。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包括就业形式、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情况、招聘会信息等。

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

就业信息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业信息是顺利就业的根本保障。

2、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2)大型综合招聘会。

优点直接交流。

缺点耗费时间和金钱。

注意多选择专业对口的招聘会;

一定要选择正规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

3)报纸、杂志的招聘广告。

优点真实可信度高;可以看出招聘单位的经济实力。

缺点竞争激烈;对应聘者有较高的要求。

注意专业类报纸、杂志和日报、晚报中的招聘信息量较大;

要遵守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

4)社会关系资源。

5)实习或社会实践。

3、就业信息的整理及使用。

分出主次。

核实准确性和有效性。

用人单位情况。

正确选择及时反馈。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心得体会

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挫折可能会对其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挫折是人生必经的道路,而如何应对挫折,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段:面对挫折,先冷静分析。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分析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实际情况。只有在理智和冷静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挫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当我们在考试中遭遇失利时,我们应该先深入分析原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的技能,然后针对不足之处,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二段:寻求支持和建议。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可以寻求来自朋友、家人、老师等人的支持和建议。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帮助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困难时期。特别是在大学生活中,同班同学和老师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支持者。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和思考课题,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业成绩。

第三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要战胜挫折,我们还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刻苦精进的习惯。通过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难题,并更快地摆脱困境,走向成功。

第四段:坚持梦想,不放弃希望。

人生是充满挫折和困难的旅途。面对挫折,我们不能放弃梦想和希望。在困境和挫折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诚实,不断地推进并向成功的道路前进。正如一句深刻的话所说:“大海深处,石头也会长出美丽的风景线。”

第五段:总结。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失败。相反,挫折和困难是成长、学习和发展的催化剂。它们让我们不断了解自己、成长和迈向成功的道路。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努力地工作和进取,以及保持信仰和梦想,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

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择业时到处投简历,参与所有的招聘会,认为只要多多参与,就业成功率就会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由于专业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适得其反,如此一来,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疲惫感。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没有主见、从众心理明显,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判断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及素质时缺乏合理性,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朝着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方向前进,未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将自己的前途与社会需求有机综合。此外,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了国企、事业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上,觉得这些单位有保障,蜂拥参加公务员考试,“使出全身力气”挤进国企、事业单位。

2.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难以紧跟这一重大变革,想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跑腿。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填报中考与高考志愿时常常会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写,更有甚者完全听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严重缺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毕业进入社会存在强烈的畏惧感,不敢直面将自己推向就业市场,有的在择业时遭受几次碰壁后出现了畏惧心理,一味逃避现实,产生退缩的逃避情绪,毕业后一事无成,在家待业。

1.社会因素。当前国内的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现行的就业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市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自己创业并不能获取较大的成功。当前,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单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人才紧缺。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对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行有较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科学的社会风气,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由此引发了诸多钱权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导向机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业市场,尽管人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但人才市场还不具备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过于单一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学校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人格的产生;其次,未根据现代社会实际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有不少高校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设置专业,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种结构无法紧密连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当前虽然各高校均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依旧缺乏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讲究功名利禄,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因家庭背景不错,通过“关系”就业,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单一的社会群体中,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对社会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观念、职业认识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就业市场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自由轻松的职位,从不考虑从事基层工作。

1.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己,树立新的就业观。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前提。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这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努力创业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充分获悉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政策,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点有特别高的要求,从来不会选择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就业,要知道只有基层与发展中地区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予以适当调整,积极深入国家需要的地区一展宏图,时刻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密切结合,消除大学生的攀比之心,紧跟现代就业形势发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才能获取较高的成功率。

2.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形势正确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充分、全面,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阅历。

3.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将大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颁布实施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归列到法制化范畴中,科学配置大学生资源,规范就业秩序,提高就业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好的就业环境。

4.家长应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对其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降低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5.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他人的议论和看法不要太过在乎,择业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聘之前多了解与择业有关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

近日,有报道称,大学生忍受零月薪是一种屈辱,但也有人对此评论,说实习期间接受零月薪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所改变,之所以接受零月薪是因为想给自己表现的机会以求留在实习单位,在目前的就就业形势下,也许这并不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也许这种不失为一种暂时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当然用人单位也不应趁此机会理直气壮的给实习生零月薪待遇。

目前,常有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负面报道,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的去找工作,不要受负面报道影响。此外,在择业时,应注意不要带有下面几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

1.求“稳”心理。

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3、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01).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伴随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女生在在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据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毕业生的87.7%,女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许多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具有同等学历,能力和健康状况甚至更优于他们,却仅仅因为性别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除此之外有些女大学生还要忍受用人单位对其外貌形象的歧视,使她们的就业步履维艰。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自卑。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过低的估计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认为女性的自身的弱点影响了女生的就业能力,在与男性的竞争中缺乏应有的自信,低视自己,从而导致自己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女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如他人,或因自己出身不如别人、或因自己的外在形象不佳,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

2.焦虑。

女大学生择业时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她们既希望尽快走向社会,谋求到理想的职位,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择业的失误造成终生的遗憾,对走向社会感到心中无底,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因害怕自己走入激烈竞争的行列而忧心忡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困扰女大学生的诸如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并且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到单位后能否胜任工作等问题造成的心理失衡。加之很多女大学生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并且许多用人单位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都很容易使她们产生焦虑心理。

3.期望值过高。

有的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想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过分的看重地域、地位、行业待遇,而不愿到一般的基层单位、不愿从事艰苦的平凡工作。

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女大学生因自身条件好,导致她们在择业时,好高骛远、挑三拣四。有的女大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忽视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另外,女大学生持有的择业传统优势心理,也会影响她们的顺利择业与就业。

4.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所谓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就是指个体努力进取、艰苦奋斗和自我创造力所达到的程度。这是依附观念的表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女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部分女大学生们希望凭借较高的学历,找一个理想的丈夫,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生活地位或环境条件。有些女大学毕业生消极等待,一味的认为求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关系的竞争,使自己失去了通过自主择业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推销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

究其原因,主要是女大学生传统的求稳心态使她们很少考虑向无把握的职业进军,她们通常会顺应社会的一般取向来选择职业。而对那些具有开拓性和前导性的职业,她们却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则把希望寄托在外力帮助上。

1.培养具有“四自”精神的新时代女性特质。

“四自”精神是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尊就是自己看中自己,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女大学生较之一般的女性更为自尊、好胜和自强,女大学生要强化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并在其工作过程中贯彻下去。自爱就是自己爱惜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始终保持女性的魅力和风度,并在求职时要表现和强化这种优势。自信就是要独立的把握自己,要靠自身的.顽强努力去改变世俗偏见,以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素质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自强就是鼓足勇气,有顽强竞争的坚强意志力,有与歧视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2.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确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对个人的综合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客观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在行业的选择和就业系统上,应结合所学的专业特长,扬长避短。

其次,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要成功的进行职业选择,就应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并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及时采取灵活的变通态度,能根据实际迅速调整自己的选择目标,增大就业机会。

3.树立创业观念。

首先,要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根据女大学生自身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合理创业方向,有意积累相关行业的知识和信息,为自身创业提供较充足的信息储备。

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建立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充分利用分类指导的便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咨询形式,以备就业和创业之用。

4.实施差别教育。

高等学校要承认、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对女大学生进行差别教育,使女大学生较清楚的认识到自身人生定位和承担的社会使命;对女大学生普遍感觉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设计开展各种适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和多种形式的娱乐竞赛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唯有如此,当今的女大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发挥她们的潜能,维护心理平衡,消除不良心态,最终顺利就业。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调适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更要优化好女大学生的外部就业环境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贺淑曼,蔺桂瑞.心理健康与人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7,(2).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应从如下环节着手:

2.1首先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不断革新体育教学观。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体质教育,也关注学生运动技巧、技能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情绪的变化;没有对学生间差异给予足够重视;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恰当,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给人以呆板的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即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参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情绪,树立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均得到健康。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极为有利的。实践表明,若让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经历失败,必然会给其自信心带来严重损害,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还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特长情况,让每位学生均能充分地展示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完成学习,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自信心。

2.3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缓解和调节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学校体育教学活中,教师和学生间的'接触直接而真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状态、意志、情绪、思想和能力等均会有所表现,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对竞争胜负结果的好胜心。这时,教师若只是依据表面情况简单地通过批评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即便学生近于压力有所改变,却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较好效果,甚至给学生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教师应当于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发掘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适当的体育运动方式加以治疗。实践也证明,采用恰当的锻炼、运动方式,使沮丧、焦虑、压抑、忧郁和紧张等相对消极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使学生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2.4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各类体育运动的技能形成均应遵循某种规律性。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某项运动技能的过程,由生疏到了解和熟练协调,最终达到能够准确运用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层面也会产生相应的兴奋、胆怯、紧张等情绪,甚至可能因缺乏毅力和耐心而产生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予以化解。如,采用激趣法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采用竞赛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保持参与教学活动的不懈动力。可以说,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2.5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多于开放空间当中进行,如果能让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产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心理的极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消除闭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多增设一些互助性更强的合作类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并通过互相帮助,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当然,在组织合作类游戏或训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能力科学分组,以使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变能力帮助极大,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能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3结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不断突破的未来教学主要形式,是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中华。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35)。

[2]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6)。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人的素质主要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等多种要素构成[1].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健康上。而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对处在身心不断发展、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成教大学生来说表现则更为突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成教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阳光,但是,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愉快地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其间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如何提高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来自内、外的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且大学毕业生的国家指令性分配政策早已不复存在,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毕业和就业像两座大山摆在他们的面前,势必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影响,造成他们的思想波动大,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成教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其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稳定和完善,由于在大学里是一群处在灰色地带中的人群,因此他们常常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业、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继而孤独失望、自卑沮丧、苦闷烦恼,甚至精神崩溃。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是很完善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容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的误区里越陷越深,严重地影响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人于5月组织本校基础教育部25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其它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测试表明,当前大学生受到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抑郁和焦虑的问题较常见和严重。在所有的10个分析因子中,心理症状中等和偏重的因子达到了4个,而男、女的总均分值都超过了中等症状值,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结果令人担忧,也令人深思。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教大学生也是祖国的希望和建设者,同样必须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挫折教育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专家广泛讨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当代的成教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前辈,毕业问题、考研、就业、事业等等,这些困难都有可能使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继而产生挫折感。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缩不前,还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拼搏去战胜困难?这两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教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而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1.通过经常性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比赛、各项测验与技术评定等是体育教学的经常性工作,这些工作存在胜与负、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如何看待、面对和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帮助学生分析比赛失败、测验和考试失利的原因后,要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既不难以达到,又非唾手可得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同时,又要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而决不应该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结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创设挫折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适度高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或“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和提高学生承受和征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法排除“障碍”.如一对一的对抗性游戏、人数不等的比赛、让步赛、要求达到目标的比赛等,由于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争取胜利的精神。还可以利用不当的.气候条件,如当天气变化时,仍按原计划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难题”与“障碍”,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战胜自我和挫折的内部动力。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体育教师上课一定要严密地组织教法。

4.不断提高要求,完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体育教学就其任务来看,它是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技术,承担一个更大的运动负荷量,必须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应状况。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动。体育教学在户外进行,易受外界干扰。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种有意注意本身就要求意志努力。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觉肌肉酸痛和疲劳,并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必须通过意志去努力克服肌肉的惰性现象以及各种消极情绪:有的教材如跳箱等,常使学生产生胆怯和慌乱等消极情绪,为克服这种消极情绪需要意志努力,而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树立起完成运动动作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积累“实力”,逐渐克服恐惧,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式教学”关系,必须严密组织教法,合理地安排教材和运动负荷。

五、结论。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认识到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的重要性。而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其中体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个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应对古装影视剧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革命放称为21世纪人奚生活的太阳,校国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大学校国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眯与追求,但足校国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超信息全、高并技、现代感的同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日互显现出来,兴利除异,依法治“网”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祈课题。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上网人数的激剧增加,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思想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网络大潮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网络主体性的丧失、引导监管的力度不够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原因,引发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认真研究、深人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使网络为我所用,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青少年特殊的网络心理。

在强烈地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下,他们有着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当然趋之若鹜。网络形式的开放性、信息的丰富性、内容的及时性与解渴性,在给他们提供各种知识的同时,很好的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

由于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环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心理的不平衡与不成熟,社会化的程度不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阻力与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正常的情感、尊重的需要,网络的个体交互性、环境的虚拟性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把网络视为自己心理归宿的空间。

“代沟”。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因“代沟”的客观存在、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造成相互间的信任危机,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

据相关研究表明,正是网络的各种优势和学生特有的网络心理,对学校的传统德育造成了三大冲击:一是无限制的聊天、交友、网下约会;二是沉迷于精彩而虚幻的电子游戏,这极大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三是阅读一些不健康的、低级下流的东西,让青少年学生身心不健康的发展,甚至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2传统德育的不足。

首先,在于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形式呆板,要求高、难,教师难以操作、难以落实。

其次,德育内容空而枯燥,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教纲,随意性极大,其实施依赖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水平。一旦与教学时间冲突,德育只能让位,呈现出过强的弹性和“软任务”特点,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冲突不要”,从观念上对德育都不重视。

其三,德育效果的检测上,标准不好把握,定性居多,定量较少,且周期性长,很难及时反馈。在工作的指导上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不具科学性。

其四,德育对象的水平、能力以及所处的社会、家庭及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千姿百态,加之多元性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冲击,传统德育无法对学生个体营造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德育空间,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给学校德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五,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立体网络的构建上,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不过是在初步探索,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致使德育网络构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其六,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勿视学生个体的需要,不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心理研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让他们难以接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即勿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这些弊端导致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的灌输理论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其实效性,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因为他们的人生理念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不实用,从而产生抵触。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思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让德育能真正达到育人之德、导人之行、塑人之心的目标。

3关于网络时代的德育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迎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营造着人类文明新的殿堂,作为人类文明奠基石的教育事业更应充分吸收它的营养。在育人事业的德育上,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更要以人为本。网络时代的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

3.1主动出击,占领德育阵地。

在可控范围内,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精神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勿庸置疑,网络技术的支撑,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认识、研究和利用网络,以主动接纳的态度欢迎它的加盟。

利用互联网络的及时快捷性优势,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时空限制。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上学时间,由“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来开展。而今,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不必局限于上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网络将现实中不同雷地域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个性化德育教育。

以互联网络为载体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由于网络的支持,生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取代了原来教条,生硬的说教。学生喜闻乐见的bbs网上论坛、聊天室和电子邮件等都可经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德育教育形式和手段,与教育者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相比,通过网络可避免由于直接面谈带来种种不便,学生可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无疑为“唇焦口燥无人应”的传统德育教育指明了一条新路。

让互动的网络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相对独立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网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对世界文明及发展现状详尽直观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他们可以找到一些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

编写互动的网络德育课程。网络不是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而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它的形式开放性优势、信息丰富性优势、内容及时性与解渴性优势、个体交互性优势、资源共享性优势、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优势等正是对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网络德育的编写应充分吸收这些优势,让新的德育课程做到人物血肉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情景刺激生动,描写刻划到位,语言通俗平实,针对性实效性强。网络德育课程应由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有较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专业人员编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学生读物。

网络德育课程应克服传统德育的那种带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的方式,必须将德育的内容穿插、渗透到别的内容和服务项目中去,打好渗透战,使青少年网络用户轻松地在学习娱乐中得到引导,受到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同时,网络德育课程应打攻心战,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确定网络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的运作理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商品经营中,同样的商品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就能取得不同的销售效果。网络德育课程也是如此,要想让用户们关注你的信息,使你的信息对他们产生影响,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愿望和习惯去组织内容、制定方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一改传统教育中自土而下的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开发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课程。

3.2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

传统的德育活动载体往往是班级组织的班、团、队会,学校的各种大型的文艺庆典以及综合性的汇报展示活动,这当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德育功能。但如果仪是这些,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参与,仅仅是观众,而月_内容与形式司空见惯,没多大吸引力,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的深刻教育意义。所以我认为网络德育活动应该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

3.3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开放式的德育立体网络。

传统的德育网络是指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没有专门的时间、空间和人员作为开展的条件,操作性极差,效果不好,均成为纸上谈兵。由于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

3.4建立网络家长学校、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

通过网络,学校可把家长需要的基本教育知识和方法、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学校中,让他们学习和了解;可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育管理建议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让他们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网络,可把共青团和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放到网络中,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政治上进心,增强政治信仰,从而达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

3,5建立网络德育基地。

传统的德育基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学校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建成就不能因时而化的随意增删,参观费时费钱,一定时期之后,会因学生厌倦而失去吸引力,更谈不上接受什么教育,况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从财力上讲也是很不经济的。由干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卜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对学生的吸弓}力将更大,教育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更强。让青少年学生在“参观”基地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3,6开展网络心理辅导。

传统的心理辅导,往往是以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主,辅之以、信函方式进行。由于速度慢、效率低,学生的种种认识误区和气质差异,效果很不理想,而且很多学校缺少足够的高水平师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互联网的交互性优势、及时性与解渴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及时地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同时,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优势还可以避免因欠发达地区和学校因师资问题影响学生接受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3.7建章立制.完善网络监控技术。

互联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它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在发展的初期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像一把锋利异常的双刃剑,它的许多优势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比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异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由于它的方便快捷、交互共享、隐蔽虚拟性等特点,它对人类的影响将超过以前的任何一种科技产品,会由此引发一场新的革命。所以,我们必须及早的建章立制,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开发网络监控技术产品。

教育,使全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创造。网络,将让文明呈儿何级数的速度传播和发展成为可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由得思索那些不文明的东西迅速传播将会给人类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因此,加强网络德育建设,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我们向全社会呼吁:网络德育关系着人类的未来,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还孩子们一方净土,一片蓝天!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论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作为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与普通学生相差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必将产生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心理状况。本文通过对常州工学院220位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了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并将其与高校社团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发现了高校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情感有较大的调适作用。

1贫困大学生的特殊心理。

1.1“社交自闭”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封闭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特点。进入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惧于参加集体活动,很少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谈心,怕被大家歧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过于顾及面子,怕被人发现自己生活拮据,怕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因此拒绝各种帮助,经常“打肿脸充胖子”;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们无论是进行情感交流(如一起去看电影、互赠生日礼物、出去旅游等),还是参加班集体活动(如秋游、班级聚餐等),都需要一笔“支出”,而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费本就很少,根本没有这笔预算之外的“支出”,又担心被同学们说“小气”而被轻视,索性以种种理由避开集体活动,不接受任何同学的邀约,自我封闭。从对我校的220位贫困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制成表格(见表1)可以很容易得出以上结论。

这种消极的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活动的空间和个性的发展,而且易引起人际交往上的重重障碍。

1.2归属感缺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动机理论里认为,人在有了生存条件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最需要的就是爱与归属感。据调查,现在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大约92.6%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因为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能从小在美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加以训练,出去见世面的机会也较少,结果导致其在语言、行为、见识方面可能都不如家境条件较好的学生,兴趣爱好、平时聊天的.话题等也和普通学生格格不入。再加上贫困大学生们有着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因此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也基本上在勤工助学,根本没有时间和普通同学一样相约出去逛街、娱乐等,久而久之,就被排在了“同学圈”外。经调查,有75.6%的贫困大学生表示自己很多时候不能融入同学的谈话。“感觉和同学们好像隔着一堵墙”(一贫困大学生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游离于一般的集体之外。他们感觉自己就像一棵浮萍,找不准位置。另外,大学的班集体概念要比中学淡化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又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贫困大学生比同届其他学生更严重地产生孤独感和缺失归属感。

1.3心理惰性和价值取向偏离。

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下,消极等待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助,从未考虑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也从不去想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近年来,国家对广大贫困大学生加大了奖励帮扶的力度,这在减轻贫困大学生学费负担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责任心和感恩意识有所降低。部分贫困大学生已经养成了“靠资助吃饭”(一贫困大学生语)的习惯,似乎贫困已经成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帮助的“资本”,他们已经习惯了“天上掉馅饼”,从未想过通过劳动去获取,对已经将获得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认为不需对任何人心存感激,也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的认识。另外,还有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价值取向上不可避免会存在“金钱至上”的原则,认为“有钱才是正道”,感恩根本无从谈起,甚至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偏激的认识和敌视的情绪。价值取向偏离虽是少数问题,但对学生个体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

文档为doc格式。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等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以面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是生命关怀的重要体现。近些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所重视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而且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将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我国中小学虽然也开展了一些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的教育之中。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和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借此为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提供参考。

1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可以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缺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很少有任课教师关注到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价值,也很少有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命安全技能,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生命安全实践获得切实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体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科学的融入,不但能够帮助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健康,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中学生而言,现代交通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便利,使得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以上学放学为例,已经很少有中学生是步行上下学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机体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退化,因此,影响了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安全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开展情景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阻抗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生命特征退化的问题。

2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体育理论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室内体育课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展示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或者是听说过的生命安全事故,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预警、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在学生分析与讲述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其次,要注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来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不但同样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同时还能够让生命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安全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时的情境、出现火灾时的情境等,并组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逃生模拟训练,让学生自行摸索和体验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脱离险情,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类似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涉及到跑、跳、投等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中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生命安全教育价值有效途径。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方法与融合途径,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曙,罗永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6):43―46。

[2]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112―116。

[3]陈悠。由一堂展示课带来的关于体育教学的启发与思考――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观摩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11):28―29。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人们的一切活动均是以思想为主导的,当学生对一项体育运动兴趣欠缺时,就不会主动表现这方面的能力。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塑造体形,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更是学生自我展示,培养自信心、自尊心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体质与气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展示自身运动才能和天赋,获得师长同学认同,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长,反过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手段和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当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王子公主,没吃过苦,所以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常选择逃避,培养和磨练其意志品质十分必要。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精神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心态积极地看待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形成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健康精神和完美意志品格,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活动单人无法完成,必须要学会与他人配合来解决问题。如,学生们常常需要针对不同项目与不同同学进行配合或竞争,在竞争、配合过程中自然需要进行感情交流。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与相互评价意识,这既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

我国自1999年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共同的努力,积极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自己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采用“阿q”精神胜利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任何一个交际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独心理。

首先要把自己融与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其次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嫉妒心理。

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想改变这种心理,需要提高报复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报复结果的危害性,学会宽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异性交往困惑。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再一个是舆论的影响,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这势必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要摆脱异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男女同学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方面。在此只浅谈以上五个方面。

相关范文推荐
  • 12-04 幼儿园老师的个人自我鉴定(模板21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阅读以下的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总结写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 12-04 非法捕捞案件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某个事件或者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这里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捕鱼是我国沿海地区传统
  • 12-04 组织委员下半年工作计划(优质16篇)
    下半年是一年中的后半段时间,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回顾和总结上半年的工作成果,制定下半年的计划和目标。下半年的到来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 12-04 三严三实学习心得体会(实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些启发和提
  • 12-04 申请书入青少年范文(15篇)
    一篇优秀的申请书应该突出申请人的优势和独特性,同时展示出其对申请的目标的真诚和热情。以下是一些优秀申请书范文的集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范例能激发你的灵感
  • 12-04 教师节表彰总结讲话(通用12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
  • 12-04 采购货物代理协议书(优秀21篇)
    采购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生产和经营的顺利进行。小编整理了一些采购中的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一些风险和困惑。住所地:____
  • 12-04 高中语文高二上学期教学计划表(热门21篇)
    学期计划应该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科的学习计划以及相关的时间安排。借鉴一些成功人士的学期计划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制定一份合理有效的学期计划。
  • 12-04 情报战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次旅行的思考和感悟,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 12-04 廉洁正气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进行总结和记录的方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