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心得体会 论语及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09-18 14:02:07 作者:曼珠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 论语及心得体会(优秀8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宝库。它的课文中包含了许多被流传至今的金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知者,不如不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这些句子让我们感触颇深,引领着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找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

第二段:探讨“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认为人们不应该沉溺于极端,应该追求内外的均衡。这种思想精髓在于拒绝一切极端,明确指出,做人要“和而不同,识而不厌”。这种“中庸之道”告诫人们,在每个人的生命之路中,都要保持一种平衡,不偏执,不盲目追求过度,能理智化情感,避免人生中的偏差,从而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富足。

第三段:“仁”的含义

孔子的思想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并且核心的要素。孔子认为,“仁”在于“爱人”,“仁”比权力和各种官位更加重要,在决定人生的方向与价值观念时,应该以“仁”为前提和基础。孔子认为,“仁”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尊重长者,尊重历史、文化和传统,维护合法权利和主张公正,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帮助弱势群体等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品质,才能在生命中获得更广阔的爱与信任,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第四段:谈论“礼”的作用

“礼”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元素,也在《论语》中广受关注。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秩序的规范,还是一种人类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正义实践的重要手段。这种规范往往同淳朴、正正言顺、恪守责任等品质相伴而行,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责任,引导人们以周铁、事故主义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发展。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表达,还是塑造人类精神体格、修养人类天赋素质和开发人类创造能力、发展潜能的必要途径和良性循环。

第五段:自我总结

《论语》是一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型作品,它的影响和意义越来越深刻。作为当代的读者,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还要深入思考它所传递的哲学思想与技巧,进而挖掘内心深处的智慧和理解生命的真谛。我们还需要注重实践与行动,遵循“明其道、智其德、尽其容”的信念,在繁华忙碌的生活中,寻求“仁爱平和”的内心平衡,掌握生命的真谛,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书籍,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其中有一篇《孝经》,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孝,以及孝应该如何体现。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谈谈我对论语孝心的体会。

首先,孝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里讲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和关爱之情。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把我们抚养成人,养育我们长大,并且无私地付出了太多。因此,孝心是我们对父母最起码的回馈和关心。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他们的好处,尊孝父母,疼爱家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孝心注重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孝敬父母,并不仅仅限制在口头上的称呼,更重要的是要把孝心付诸于行动,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孝经》中还说:“有父,则慈孝;有兄,则友爱。”这表明了孝心不仅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同时也要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在现代社会,亲情被冷漠所取代,家庭关系变得疏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孝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比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去陪伴他们;和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再次,孝心需要我们尊敬和听从父母的意见。孝心是一种敬畏心,是我们对父母言传身教的尊重和敬仰。无论父母说的是好话还是批评,我们都应该虚心倾听,不要顶撞,更不要顶嘴。而应该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努力改正自己的过错。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并不是盲目随从,而是要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和分析,然后做出适当的选择。这样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同时也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展现。

最后,孝心还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孝心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行动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感受到孝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关心、照顾孤寡老人;或者在社区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孝敬父母的意义和方法。这样,我们的传统孝心就会在我们的行动中传承。

总结起来,论语孝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孝心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包括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我们还应该尊重和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孝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孝心,把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构建得更加和谐,让孝心的种子在我们的行动中生长。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三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四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 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五十知天命”。孔子所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人生与天命都是不定的,没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当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观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间好坏,能了解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静气的去面对了。我们经常说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责任推卸给别人。这么难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为。孔子要求自己,比要求这个社会,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内心已经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不会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实也就是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在筛选之后,融汇到一起,并进行提升。当知天命之后,就要来到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了。

“耳顺”便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顺”在知晓天命后,区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个人要是想做到耳顺,我想就要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个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岁。肯定经历过了无数坎坷,就像俗话说的”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经历过所有的规矩已经成为生命习惯时。那么就能随心所欲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来膜拜。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座山,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门去膜拜你?佛像谈谈的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几刀才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为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绘的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到最后,必须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孔子所说的境界,是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参照的镜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面,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有条理,有序的生活。英国科学家之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压力,也许可能更好的激励我们。在当今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也许能够在20岁就领悟到孔子所说30岁要领悟的东西,在30岁就能领悟到40岁的境界,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有用处了。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思想、道德和文化的重要引导。而作为研习论语的人来说,我深感论语的博大精深,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他的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论语中,孔子先生多次强调了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例如,他告诫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是人之本,德行是立身之本。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从修身做起,要不忘初心,继续向上进步。只有通过不断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赢得尊重和成功。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人格塑造和思想修养,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有品德与道德的人。

其次,研习论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强调了“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长和潜能,只有在充分发掘与培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让我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发掘他们的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学习与成长,不断追求教育的专业化和创新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孔子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宝贵教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礼待人”。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待人方式和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和观点,以及妥善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我建立更牢固的人际关系,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学习论语还让我认识到孔子对于政治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作用,提出了规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理念。通过研习论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的奉献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研习论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我将继续坚持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我相信,通过论语的启示与指引,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晰和坚定地前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六

正如古人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我们投入到论语学习中去,循着古人智慧的脚步,悟出生活的真谛,体味出人生的乐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对于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仁爱”、“孝道”、“修身养性”、“人际关系”和“立志向德”五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仁爱”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学识。孔子十分强调仁爱的精神,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我看来,“仁”是人道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等等句子,都道出了仁爱之道的精髓。正是这些言行,构成了人们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基石。

其次,孝道在论语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起码之德,没有孝心,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诸其内,而行谨于外,不愆于民,何有于贤?”这句话准确揭示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我从这个话题中深感到,孝敬父母是人的根,根都不深,怎能长得高、长得茂盛!

再次,论语中讲究“修身养性”。孔子认为,心胸开阔、品行高尚,是身份地位无关的。在论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一句经典名言,“盖闻过庆者,莫如大夫。”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代 “大夫”是指有德行的人,并非是指高官显爵的人。这给今人以启示:无论在社会地位如何,我们皆应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

此外,我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人生成败的重要影响。孔子言颇多为人处世之道。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与人相处,怎样与人友好相待。“有朋友如己者”的论语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携手合作、相互尊重,尽可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成长。

最后,论语中有关“立志向德”的思想一直都是我深感动力源泉。孔子认为,只有立足于尽善尽美的道德标准,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在实际生活中,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既为自己增添了自信和动力,也更好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总之,论语的学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指导。通过研读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先贤们的见解,借鉴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与生活态度。学习论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和生活。通过践行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孝道、修身、与人为善和立志等思想,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毫无疑问,论语学习使我收获颇丰,让我更加明白人生价值和奋斗方向,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器。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七

第一段:引言 (20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合,以及一系列言论和教导。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其深远的思想和智慧的真理。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在论语学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 (200字)

论语中关于修身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例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有信义,言必信,行必果。他还说:“君子不器”,强调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教导使我深刻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第三段:治家 (200字)

孔子的治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家庭生活的伦理准则。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维系家庭的和睦;他还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与朋友互相尊重与关爱。这些教导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和睦、友谊珍贵的重要性。

第四段:为政 (200字)

论语中孔子对为政者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要以身作则,影响下属。他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诫为政者不要偏袒,公正处理事务。这些教导提醒我作为公民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第五段:求学 (200字)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求学的教导值得我学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强调要通过回顾已学知识来增加更多的新知。他还指出:“不学而知者,不意其至也”,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这些教导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结尾 (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正在走上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论语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并强调了学习和追求智慧的重要性。它的智慧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我希望能够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八

孔子一直是许多人所尊崇的圣人,他的一生弟子遍布天下,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至今都为大家学习和拜读,其中的内涵意义丰富。以下是一位老师在阅读了论语之后的感悟,希望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于现任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这是古人司马迁对孔子的称赞,而现今中国有夫子庙,国外也有孔子学院。这些种种无疑不是对孔子在教育事业贡献上的肯定。而在《论语》一书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书中洋洋万言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今天也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得到的一点简单的东西。

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所想谈的是在我上班的这段时间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学生,有调皮捣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对于这些学生,刚开始对于他们,我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总想着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只不过做的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时我就扮演和他们一样的角色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词需要我们老师去践行,一些事需要我们老师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去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去用关心融化学生的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进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学生对本学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乐课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赵校长也曾说过:“班级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亚于我们老师”前段时间上课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问我老师你会唱小星星么?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考我没看过抖音?我就说了不会啊!那位学生又说那我来教你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了,她唱了几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这时学生就说,老师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会唱么,我没有说话,最后这个小插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学生当时提出的歌我不会唱那就真的变成她教我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个小女孩在无形中距离被拉进了,同时她在平时的课上表现的也很积极!

有友善的朋友从身边来,那是世界快乐的事了,这是我在工作这段时间里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一,和学校里的老师做朋友,朋友不仅仅只在处室内,还要在校园内,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谈谈工作,谈谈学校生活;第二,和社会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学习增进自己,那会是一种享受;第三和学生做朋友,做好良师益友这个角色,增进彼此的距离,不疏远,拉近彼此的关系,不生疏,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去生活,去学习,如何快快乐乐的成长!

万世师表,三尺讲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