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6 03:23:31 作者:琉璃 最新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

我认真地说道“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大家始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学会了这首歌曲,后面的表演环节也没有受到这段“小插曲”的不良影响。

在这堂课所出现的情况中,我采用了“暗示效应”,而不是直接去批评这些同学,给他们留了“面子”。作用反而更好。心理 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其中暗示效应是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到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暗示考不自觉地按照暗示的意愿行动。暗示效应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暗示、间接思想倾向、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平衡等人格效应。

因此了解并掌握音乐教学心理效应的特性与规律,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与克服其消极作用,对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对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选自新课程中二年级音乐三册中的第四课《跳起舞》。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藏族的文化,感受藏族歌舞的特点。其中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起这首歌,眼前仿佛出现了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课本中只为学生选用了歌曲的主体部分,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

二、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安排,我将这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大胆表达、敢于交流、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2)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健康心态。

(3)通过对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的学习,认识xx、x节奏并进行节奏创编练习。达到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性潜能。

(4)能准确表现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进一步了解藏族歌舞音乐的风格,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为“情景导入”、“创造表现”、“引导体验”三大部分。

紧接着,我利用班内正好有一位藏族小朋友的优势,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的`谈话情境,既让学生轻松的步入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为后面创编家乡的歌词这一环节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的特点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两次播放了《我的家在日喀则》,学生初步聆听歌曲的基础上再次设置一个悬念,故意把乐谱的次序打乱,注意边听边领着学生找次序,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让学生积累了关于四二拍的强弱规律的感性经验。学生在演唱是既能跟上节奏,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知识。

引导体验:让他们的表演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爱。然后是歌曲的演唱,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歌曲力度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歌曲,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听范唱时,感觉到它的欢快情绪,以学生自我的体验为出发点。再者,在学生演唱时,我总要边作舞蹈动作,让学生体会到这首歌的舞蹈性,最后是歌曲的表演,有了前面的这些基础,无论是打击乐器的同学,还是演唱的同学,还是舞蹈的同学,他们都是在表演,都是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这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总的目标。

最后就是节奏的学习,我先让学生用手里的打击乐器,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也给了学生展示的空间。但我又提出了书中的建议节奏。我刻意这样说:“书中建议。。。。。。”目的就是不否认学生自己创作节奏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创作的足够信心。接下来就顺利成章的以一种成熟的合奏方式,来表演歌曲。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和声的感觉,使歌曲更完美。

创造表现: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再创造,老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要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例如:让学生分组表演要求队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既能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模仿、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法: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重点: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歌舞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深邃莫测、琳琅满目、浩无际涯。藏族歌舞就是其中最瑰丽的珍宝之一,它烁烁发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同民族的艺术,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呢?因此,在本节课教师将带着学生走出自己的“家”,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创作简单的踢踏舞旋律,并进行表演。总之,这是一节集听、唱、动、创为一体的综合课,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将自己自己在音乐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同时,通过这样的综合性表演,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多民族意识。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是小学音乐教材中一年级下学期的一课,针对本课,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导入部分,制作了幻灯片给学生观看,并且演唱了一首好听的民歌,来自内蒙古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用画面和声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孩子初步体会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风情和特点,通过画面和声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作用。

本课意图在于通过欣赏和感受音乐,领略到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让孩子们知道并了解那里的一些特点,并且学会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和一个小舞蹈《挤奶舞》。于是我选择了带他们去内蒙古草原玩为一条主线,首先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草原,有坐车,坐飞机,坐船,骑马等等方式,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是乘坐交通工具去的,让孩子跟着音乐的伴奏有节奏的向草原出发。

第二组是骑马去的,让孩子跟着歌曲骑着马去草原,这里孩子听着歌词便能准确的做出骑马的动作,这个环节让孩子初步听歌曲的旋律,跟着节奏做动作。学歌环节没有明显的教唱,只是让孩子通过音乐,通过教师的动作来体会歌词,很容易的就把歌词记住了,同时可以跟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把歌词读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记住了歌词,也就很容易的把歌词带到旋律中去演唱。

在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内蒙古的舞蹈动作,使他们对内蒙古的舞蹈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舞蹈学习做了铺垫。

教师简单介绍内蒙古的风俗习惯和风情,让学生对蒙古的舞蹈有所了解,并且跟随舞蹈的音乐进行动作的联系,挤奶舞的动作很简单,学生跟着音乐就可以掌握其要领。

教师为学生完整跳一遍舞蹈,让学生感受蒙古舞蹈的特点,并且教师出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小头巾,并且作为奖励发给能够记住舞蹈动作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他们记住的动作,这样以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并且更能够主动的掌握舞蹈的动作。学生学会了舞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找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教师将本课内容引申,为学生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歌曲,孩子在个歌声中很开心的跳起蒙古舞蹈。在本课最后,孩子跳着舞,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离开大草原。

本课通过学习了一首蒙古族的歌曲和一个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蒙古音乐的特点和民族的习惯与风俗。课堂教学中基本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歌唱部分稍欠缺。达到了学会一歌一舞的教学目标。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二年级下册音乐《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二年级音乐课《我的家在日喀则》,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能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通过学唱《我的家在日喀则》了解藏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学生对藏族文化和藏族歌曲艺术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开课就让学生跟随音乐去旅游,通过引导学生伴随欢快的音乐律动,欣赏西藏的美丽风景,使学生知道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加深对藏族的热爱之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感受生活。也为下面学唱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学跳藏族舞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形成了有意注意,所以学起来非常快。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渐带入了情感,提升了歌唱表现能力。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并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跟着歌曲的音乐边唱边跳,在舞蹈中充分感受音乐特点。最后,我根据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组:合唱组,舞蹈组,伴奏组,通过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课堂最后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结束本课。课后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有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备课时在细心准备,第一、在介绍日喀则及西藏的风光这一环节,我可以找一段视频,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第二、在学唱歌曲前,可以先进行节奏训练。比如,从“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陕西。”入手,教师有节奏地提问,学生按老师的节奏回答,进行节奏模仿练习,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歌曲教学,学生学唱歌曲的愿望会被大大激发。第三,教学语言组织不够完整,这也激励我今后在教学中,多注意教师自身的形态,语言,真正让学生受益,最后孩子们随音乐出教室都能唱着这首歌走出教室,看到他们都学会演唱歌曲,并且很高兴,我觉得我这节课上完学生真的受益了,我也感到很高兴。总的来说,在本堂课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但获得了愉悦和美的感受,而且文化视野变得开阔,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和改进。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2、学习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

3、表演《我的家乡日喀则》。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藏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初步了解藏族的风俗文化和音乐舞蹈风格。

2、引导学生学习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能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乐于与他人合作进行集体舞表演。

三、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日喀则在西藏的西面,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歌曲的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歌曲为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四、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并能充分的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应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的节奏、情绪。

2、唱好歌曲七拍长音。

3、学习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进行集体舞表演。

六、设计理念:

《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西藏民歌,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藏,对西藏不是很了解,西藏的民间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让我们农村的孩子感受、理解和体验藏族歌舞和藏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课堂上我以“到西藏旅游”为主线,通过看幻灯片、跳集体舞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进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七、设计思路:

1、激趣导入:

通过对饰品的认识和运用巧妙的渗透相关文化,这种身临其境的引入方式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视听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对藏族音乐和歌舞的感性认识,了解藏族风俗文化,使学生对藏族歌舞产生兴趣。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诱导式和兴趣诱发式的教学方法。

2、学唱歌曲:

通过充分而完整聆听歌曲的基础上分别用“u”“lu”模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学唱歌曲,在反复练习中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变化,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演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感受式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听,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能够随着音乐旋律学唱歌曲。

3、学跳藏舞:

学跳踢踏舞对于学生来说很新奇,很特别,我们引导学生在旅程中积极参与学跳踢踏舞的活动,并能随着歌曲的节奏跳集体舞。通过队形的变化和交替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跳集体舞的乐趣和与其他舞蹈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将踢踏舞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愉快的学习和掌握音乐技能。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式和合作表演式的教学方法。

4、小结:

让学生用藏语“扎西德勒”结束音乐课,跳着集体舞离开教室。使学生延续对藏族音乐和文化的兴趣,对本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

八、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学资料、响板、哈达

九、教学过程:

(一)藏舞导入,走进西藏。

1、教师舞蹈表演,请同学们观看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媒体设计】:录音:教师舞蹈时,藏族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藏族风土人情,藏饰。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会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媒体设计】:vcd情景演示美丽、自然的青藏高原风光。【学生行为】:认真观看。

【设计意图】:通过对饰品的认识和运用巧妙的渗透相关文化,这种身临

其境的引人方式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视听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对藏族音乐和歌舞的感性认识,了解藏族风俗文化,使学生对藏族歌舞产生兴趣。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诱导式和兴趣诱发式的教学方法。

(二)学唱歌曲,体验风格。

1、离开了大草原,我们要到下一个景点,西藏第二大城市,是哪里呢?听!日喀则的小朋友唱着歌儿来欢迎我们了。(教师范唱。)

2、演唱歌曲。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2)随琴轻声哼唱。(慢速)(3)随音乐唱。(原速)

(4)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分析歌曲。

(1)歌曲的情绪。

(2)听辨歌曲中的基本节奏。

4、难点处理。

候要求同学们声音要非常优美、连贯,把藏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唱出来。这样难点很快就突破了。

【媒体设计】:在大屏幕上出示此节奏。

5、运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学生行为】:

1、学生认真聆听,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跟随音乐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引起欣赏注意,唤起同学们的演唱

欲望。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感受式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听,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能够随着音乐旋律学唱歌曲。

(三)学跳藏舞,延伸体验,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

1、介绍踢踏舞的特点:

踢踏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踢踏舞的实质就是踏、点、踩。

2、在教师带领下,学习藏族舞基本踢踏舞步:退踏步、原踏步、跳踏步。

3、小组合作、动作组合、创编舞蹈。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4、各小组展示。

【媒体设计】:歌曲录音,为学生伴奏,增强气氛。【学生行为】:

1、学生跟老师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2、小组合作创编舞蹈并展示。

【设计意图】:将踢踏舞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愉快的学习和掌握音乐技能。在此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合作创编式的教学方法。

结语:

分是不能分割的。我们愿西藏在祖国的怀抱下蒸蒸日上。西藏的人们用藏语“扎西德勒”相互祝福,让我们用藏语“扎西德勒”共同祝福,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十、教学反思:

为了让孩子们在西藏之旅中享受到快乐,感受西藏音乐文化特色,我设计了“感知体验——自主学习——合作表演”这一主线。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了情境法,探究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表现,从而培养其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旅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由于歌曲比较长,而本课也是一节集体舞课,所以对于歌曲的演唱扣的不够精细,在集体舞表演时学生情绪还应在饱满一些。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以一个藏族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进行导入,引入新歌的聆听,接着结合对所听歌曲内容的回顾,有机介绍藏族文化,增进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文化和藏族歌舞艺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学跳藏族舞时,我先亲自给学生跳了一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舞蹈的特征,藏族独特的舞蹈风格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好像来到了藏族人民中间。从而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学跳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学跳藏族舞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尽管动作还谈不上十分优美,但对基本舞步的掌握情况良好。

本节课的教学的难点是一个7拍的长音的准确演唱,如果学生内心的节奏感非常好的话,比较容易唱准,但大多数学生节奏感不是特别好,所以在心里默默地数节拍肯定是无法突破难点的,所以我设想用动作去引导学生唱准,第1、2拍双手在头顶拍手,第3、4拍拍肩,第5、6拍叉腰,第7拍拍手,第8拍握拳。经过教师的示范,身势的引导,学生很快掌握了时值,演唱的比较准确,遗憾的是:在往下接歌词的时候不够及时,稍微有些遗憾。

在学生们学会了这首歌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创编歌词的环节。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表达了藏族小朋友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在哪里?(金太仓)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爱)我们家乡有什么特产吗?(肉松,双凤爊鸡,板桥西瓜、太仓糟油、麻雀蛋等等)好,张老师请你们根据这首歌曲的旋律来创编歌词唱唱我们自己的家乡好吗?学生非常感兴趣,唱得是不亦乐乎。这样进一步巩固了歌曲曲调,开拓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提高了学生们编创歌词的能力,同时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尽情渲染了出来。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所以本节课我积极引导学生沉浸于歌曲中,让学生入情、动情、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得到艺术享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