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的传播教案(优秀14篇)

时间:2023-10-15 05:41:03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光的传播教案(优秀14篇)

教师通过初三教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步骤清晰明了,语言简洁准确,易于理解和操作。

光的传播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

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

新课探究:

(1)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

(2)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3)验证猜想:举例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

巩固提高:

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

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触摸喉头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光的传播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如何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教学准备]

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不能)

播放多媒体:

(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听到)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几乎不能)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

(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固体能传播声音)

四、声波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2、声现象捕鱼3、探测海水深度4、b超)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的传播教案篇四

时间: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第6节地点: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烧杯,玻璃砖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光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绚丽景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绚丽的景象呢?

人们看到物体的条件:要有光进入眼睛。

二、新课讲授

(一)光源

问题: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光源

引导学生: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演示]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指导学生做光在水中和玻璃的传播的实验问: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共同活动得出结论: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六、板书设计

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二、光在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这条直线就叫光线。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四、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光的传播教案篇五

第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

时间:2013年10月28

班级:八(5)班

教师:马小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能解释影的形成和日月食等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记住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c=3×108m/s,并能根据光速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固体中的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从生活中学物理的习惯。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工具

激光灯、玻璃杯、烟、水、黑墨水、果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光的神奇,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提出问题:

1、白天,我们睁开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一切。但闭上眼什么也看不到。说明了什么?

2、白天,我们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夜晚漆黑的屋子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但在灯光下,我们又可以看书、写字、这又说明了什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进行新课

一、光源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什么是光源。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ppt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光源。

都不是光源。因为它们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它们。

2、光源的分类

按光源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荧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人造光源:蜡烛、白炽灯、霓虹灯、无影灯等。

3、简介光源发展史

4、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1、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回顾科学探究七步骤)

2、提出问题:光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播放光的直线传播视频

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1、物理学中经常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2、定义: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说明这种表示方法是物理模型法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1)影子的形成: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子。

视频展示日食月食的成因(2)小孔成像

四、光速

1、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学生谈论、回答)

2、大量事实和实验表明:光传播也需要时间。在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气中可近似等于真空中的速度(没有特别说明时)。

五、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六、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相关练习,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定义: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1、定义: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2、影子的形成: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子。

四、光速

c=3×108m/s

光的传播教案篇六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二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b.慢c.一样快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光的传播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设计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学生准备:

线、纸杯、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学教学设计网]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活动: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三、应用: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四、课后调查: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你觉得舒服?哪些声音你觉得不舒服?

光的传播教案篇八

2.3声音的传播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想!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

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样的?

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组认为声音不仅能在桌子中传播,还能在玻璃瓶中传播,我们组有一个同学轻轻敲玻璃瓶,另一个同学用耳朵贴在玻璃瓶上,能听到敲玻璃瓶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玻璃瓶中传播。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光的传播教案篇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

光的传播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闹钟、装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多媒体设备、课件、军鼓、锣、音叉、水槽、铁架台、泡沫塑料小球、细绳。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筯、塑料尺、口琴、气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0看章首图,并阅读课本p11的配文。

生:看图并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光的传播教案篇十一

《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光的传播教案篇十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光的传播教案篇十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光的传播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3、通过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都已经见到过,在教学中请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容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传播速度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引入新课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五教学过程(一学时)

1、光源师:生产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发光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物理中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板书光源的概念)

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蜡烛……。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如: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探照灯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学生利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器、水、牛奶等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点拨)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通过实验来说明一下?(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演示激光通过有烟雾的空气)

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演示激光穿过烧杯中的水)

3、光可以在牛奶中传播。(演示激光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牛奶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书示范光线的画法)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想模型法)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师:这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增加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和解释现象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

(师生配合演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光的这种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生: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线”等等。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点拨鼓励,师生共同做小游戏:,教师模拟激光准直来凿隧道。)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几个漂亮的手影呢?(学生积极表演,演示狗、鹰、大雁等手影。)

师:也就是说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均匀介质中将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后面便会形成影子。(板书:影子的形成,)

师:你相信月亮真是被狗吃了吗?

生:不相信。是月食。

师:古人由于知识有限,所以迷信的说法是天狗吃月亮。而实际上用今天所学的光的直线传播完全可以解释,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踊跃上前尝试。)

师:下面老师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一下发生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

4、光的传播速度

生:先看到闪电。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快。

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大,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板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但也近似认为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关系是:v水=3/4c;v玻璃=2/3c。

三、小结与练习

师:谁能把这节课给大家总结一下?(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练习: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花轿喜事一共多少集 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大全15篇)
    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才能让感恩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自然流露的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10-15 小学安全手抄报简单 安全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不写字(大全9篇)
    奋斗是一种艰苦努力和坚持奋斗的意志品质。在总结奋斗中的困难与挑战时,要积极反思并总结经验,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奋斗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自豪
  • 10-15 2023年小班科学鸭和鹅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大班教案是一种为幼儿教学活动编写的详细计划,旨在引导幼儿全面发展。通过编写大班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 10-15 最新写与荷花的诗句 与荷花的诗句摘抄(优秀8篇)
    梦想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使我们不再迷茫。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合作,能够加速梦想的实现。以下是一些梦想实现的步骤和流程,可供我们参考和操作。写与荷花
  • 10-15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实用18篇)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爱国标语是展现民族团结和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爱国标语的创作要追求真实、感人、有力度,通过短短几个字传递出深情厚意。下面这些经典的爱国标语范文,
  • 10-15 简单的元宵温馨祝福语(实用8篇)
    诚信是社会公信力的保证,只有落实诚信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个人和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商业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契约精神,守信用,做到言而有信,以诚信
  • 10-15 最新银行职工年度工作总结(模板20篇)
    通过学生会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和提升。审计结果显示,被审计对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银行职工年度工作总结篇
  • 10-15 2023年凡卡读后感(大全7篇)
    凡卡读后感篇一小学读后感范文:读凡卡有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你有没有认真地找一找自己童年时一天到晚在干什么,有没有受折磨。今天在十一册的语文课本上,我学习了
  • 10-15 唯美向上个性签名的句子 积极向上的励志个性签名(精选9篇)
    即兴表演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天赋和创造力。即兴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即兴表演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独特才华和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唯美向上个性
  • 10-15 机电一体化学生求职信(大全19篇)
    在发言稿中,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简练,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便与观众有效沟通。首先,在写发言稿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演讲目的和受众,以确定演讲的主题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