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设计(模板7篇)

时间:2023-10-03 11:52:35 作者:影墨 最新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设计(模板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蛟龙 铺开 触着墙 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下课!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曾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过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几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5、老师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二、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词;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的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3)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技能目标

(1) 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1、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行”,启发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部分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及相应对策

(1) 重点: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直观感受,突出重点。

(2) 难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利用课件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课件动态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脚”的变化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异常活跃,肯动脑筋,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诱发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再者,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阅读和观察。

1、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动手采摘实物并带到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一根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是在叶柄的反面,教师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枯萎后“脚”的形状,以及爬山虎的嫩叶等等,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与其生长规律有密切联系。有必要采取课件演示,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4、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5、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1、爬山虎虽然是一种藤本植物,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并不了解,有必要通过实物,让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2、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楚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

3、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还需要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4、课件定格特写配合实物观察,让学生对爬山虎“脚”的变化有一个整体和对比感受。

5、通过课件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么爬、变化)

4、老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 )再讲了( ),最后讲了( )。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爬山虎的茎、叶、脚,加以小结。

5、复述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学生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下出现绿色横线)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下出现红色线条)

4、[课件演示]爬山虎“脚”的生长过程。

问:能否将四个词语交换顺序?(不能)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讨论:能否将“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学生演示讨论结果)

7、[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

8、检查自学结果,理解最后比喻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回答了哪两个问题?(板书:枯萎、牢固)

3、[课件演示]爬山虎定格特写。

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3、[课件演示]美丽的爬山虎。

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剪出爬山虎美丽的叶片贴在墙壁上。

4、教师总结: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棵爬山虎,美化家园,美化生活。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四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视频。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新了解到一种植物——爬山虎,学习到爬山虎有绿的那么新鲜、看的那么美舒服的叶子(学生背描写叶子部分的句子)它啊,不仅有这么美的叶子还长着脚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6课,自由读3-5自然段,在读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爬的句子并画起来。

二、学习3-5自然段

1、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并画起来。

出示句子:

2、画简笔画,区别“茎”和“柄”。

3、找出描写爬山虎脚位置、样子、颜色的词。轮读句子。

4、画出细丝。(枝状的图片)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么不起眼的脚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呢?(仔细观察)

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在前面学叶子部分的时候,我们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叶子也非常仔细,才能发现叶尖是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8、看看叶圣陶爷爷他是怎么写的,边读边圈出表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9、想想这些动词好在哪里?这些词能不能换?为什么?

什么叫触?什么叫巴?学生表演感受这两个动词。采访学生什么感受。(用词准确)爬山虎是不是一天两天就爬上去了?所以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才得出的结果。(连续观察)

再次播放视频,学生看着视频复述内容。

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生读。

10、爬山虎的脚能巴在墙上是靠这些小圆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怎么样?(连续观察)对比昨天学生观察一次。

从哪里还能看出小小圆片有如此大的力气?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么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1、触着墙的脚能爬,那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找出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就变成了灰色。

可见墙对于爬山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爬山虎长在墙上。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怎么样?(连续观察)

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重点】

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

实物爬山虎、小黑板、学生用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习自读,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

3、小结

四、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

1、点读本段,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5、小结。

五、独立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