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优秀9篇)

时间:2023-10-10 21:17:03 作者:QJ墨客 2023年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优秀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一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练习中的1―3题学生完成得比较好,但在解决第4题时,由于24米长的篱笆围的是三面,(有一面靠墙),要先求出一面的边长,是24除以3,而不是除以4,有些学生理解为,一面的篱笆长为24米,用上了24乘24。有的学生将24除以4,当成四面算。此类的,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的题目还需要练习。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面积概念的建立很难,何时选用“公顷”何时选用“平方千米”,有时候自己觉得都比较难把握。因此做题目时,我都是先从网上进行查阅后,心里有数了,才让学生练。普遍说来,在种植园、或花园、公园之类的用“公顷”,在说地区面积大小时用“平方千米”,不知我的这种理解对不对。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中有这样两道题目错的较多:1、判断: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2种拼法。有些学生把相同拼法的不同方向摆放认为是不同的方法。2、一面墙粉刷,长8米、宽4米,里面有两扇窗,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此题,用图出示。很多同学算出墙的面积后,也知道要减去窗户的面积,但从算式上看,都减去正方形的'周长。看来,学生对面积与周长分开独立计算时情况好一些,混在一起,有些混淆。需要再进行对比练习。

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这节课当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后,时间已经占去了大半,因此进行练习的时间不多,练习的第7题学生对洒水车的运行不大能理解,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把第7题提到课堂上进行练习,并讲解洒水车的运行情况,使之明白,求洒水的大小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作业反馈:

此次作业的第三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几种?周长相等吗?我要求学生画出后,算出图形的周长,发现较多学生画出的2种图形算出的周长相等。这样对学生理解“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该进行汇总,再进行比较。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二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观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四、课时安排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3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教师直接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新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3、提出学习目标:

1)1分米有多长?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2)1分米等于几厘米?1米等于几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内容

1、小组内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和“做一做”

2、全班展示

(1)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2)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3)、汇报课桌的长、宽、高。

(4)举例说明长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优生的创新做法,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本第6页第5题。

2、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3、书本第6页第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三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四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五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六

本单元主要掌握showmeyour…句型以及简单的问候和几个简单的关于文具的英文单词,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进行教学时,先通过对熟悉的动物的复习引出并学习新的句型,这样过度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可以用歌谣或者说唱的形式,使单词的学习生动有趣;对于句型showmeyour…通过tpr活动得到操练,并将前面所学的文具单词加以巩固,学生兴趣很高,掌握得也比较好。单词和句型的学习都要回归书本。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发挥了小学生爱说、善于表现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单词效果比较好,句型学生就学过即忘,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还不够吸引学生,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新颖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4、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数学活动“数小棒”。

师:小朋友们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们觉得大概有几根?(生答)

师:到底有几根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数?

(独立思考)--(小组操作)

汇报: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熟悉整十数的顺序(十个十个地数),知道一捆是10,两捆是2个十(20),------十捆是10个十(100)。

师:“100”是个几位数?(初步了解数位)

2、数实物

幻灯出示“圈一圈,数一数”的头像图。

师:有几个小男孩?怎么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学生数实物,师指导,口中数的.数与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汇报交流数数方法。

3、数点子。

生数师巡回指导。

二拨一拨

师报数生拨,小组合作。

如:43怎么拨?

在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

个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数学游戏

师报一个数,请数出后面的5个数。(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师:59后面是几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反馈

1、生独立思考书上第二题,再交流怎样数的快。

2、接力赛。

生观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组口答此体。

3、数数,从1到100或倒过来,数给同桌听。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八

《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单元的内容看起来好像不多,只有4个例题,所以只用了6课时就完成了。但是后来学生虽说已经掌握了求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是学生对把求周长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问题时就好像无所适从,总是做得一塌糊涂。因此,一直都没进行这个单元的考测,还多花了两节课去复习,原以为应该没问题了吧,于是在星期五利用早上的时间再对这个知识点疏导了一下,下午就借了两节课进行考测。

这个单元的考测题的题量较多,所以足足用了两节课,但3班还是有几个学生没能完成,真是有点失望。昨晚11点多终于把两个班的卷子批改完了,成绩确实是在意料之中。我想这个成绩虽说是意料之中,但从这也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反思一:对这个年段的小孩子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这几年一直都在低年级打拼的我,这个学期“升级”了,可是这个“升级”却使我总是心惊胆战,以致开学至今竟瘦了5斤。为什么?人人都说你跟班上,而且你两个班的成绩也非常好。可是现实并不是想像中那样,这帮可爱的“小祖宗”在一二年级时还是挺乖的,很多事都不用我去操心。但一上了三年级他们的思想转变确实比较大,自觉性也大大降低,总是要在老师的`眼皮低下才表现出原来那种乖巧与自觉,尤其是学习积极性,是最让人头痛了,在课堂上明明都感觉他们都掌握得不错的,可是回到家的作业总是马虎应付,其中一个班就更明显,一些优生都是如此。这段时间都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看来我还是对他们这个年段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以致不能对症下药。真的要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来参考参考,想想办法才行。

反思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这次的试卷分析中我发现很多中等生对一些概念题都掌握不好,这让我很郁闷。因为很多的概念在平时上课的提问中学生都能迅速且正确的回答,而且课前五钟也读了不少,可学生还是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简单计算方法,每天都读,结果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不出来。有一部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写成“平形四边形”,很多学生不会写“宽”字。我想这也许是我想错了,以为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做出来,平时没怎么让学生去写去练,看来真的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练的还得练,该写的还得写,是我对这点的认识不足所致。

反思三:在新课教学时,对学情分析不足。在教学《周长》时,自我感觉这几个知识很简单,于是把“周长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共3个例题合为一课时授完课,因此教学的时间较紧张,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只是让学生去掌握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整理,利用所学的知识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后来补充时总是觉得不那么到位了,学生掌握知识较被动。

总体来说,还是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总感觉对很多知识点都很犹豫。犹豫的是这样的知识点应当到什么程度为止,哪些是必须的,哪些则是可以忽略放宽的,还得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篇九

一、口算。

40×5=720÷8=8×50=88÷4=

120÷3=6×90=6300÷7=9×700=

84÷2=150÷3=270÷9=93÷3=

7×600=14×6=12×8=180÷2=

400÷2=48÷4=99÷9=15×5=

二、填空。

1、39÷3读作(),商是()。

2、16×5读作(),积是()。

3、80里面有()个十,900里面有()个百。

4、5000里面有()个千,也可看作()个百。

5、4乘70再减去28得()。

6、3个40相加得(),60是2的()倍,60的2倍是()。

7、因为4×9=36,所以40×9=()。

8、计算16×7时,可以这样想:10×7=(),6×7=(),

()+()=()

9、计算36÷3时,可以这样想:30÷3=(),6÷3=(),

()+()=()

10、小华看一本书时3天看了60页,那么他每天看()页,照这样计算,他9天共看了()页。

三、脱式计算。

=

=

3、列式计算。

1、3个900相加是多少?2、比35的3倍多28的数是多少?

4、小明的爷爷、爸爸的体重各是多少?

5、(1)还剩多少页没看?

(2)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