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

时间:2023-08-08 15:01:35 作者:韩ll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经济经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高速性发展之后,在又好又快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进行的一次深度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1、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在历次大的危机后,都会有一个结构的大调整、大变革。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分化重构,各国都在积极抢占后危机时期发展竞争的制高点,积极谋求在未来经济版图中的新地位,而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发达国家走出危机阴影,赢得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我们必须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充分利用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的先发优势以及在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水平线的良好条件,及时抓住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争创比较新优势,奋力实现后发赶超,赢得重要战略主动,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国民经济的长久持续快速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虽然在“保增长”上打了一场漂亮战,但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仍不容乐观,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发展动力来看,国内和省内消费的拉动作用未得到应有发挥,经济增长对资本、物质投入及国际市场依存度过高,结构性失衡明显,经济风险系数较高。从发展质量来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难以为继。经济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较大威胁,急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发展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对群众生产生活、财产安全与身体健康造成了较严重的危害,已逐渐成为近几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区域由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大量失业人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既有发展模式下的分配结构也存在较大缺陷,居民的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比例不相协调,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中的公平感与认同感不高,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剧了社会风险,要求我们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持续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克服现实工作阻力的直接回应。从1995年中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至今的15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阻力,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上“不想转”。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思想上未充分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仍抱守旧有惯性思维,主观上缺乏推进转变的正确理念与价值观。二是行动上“不敢转”。当前gdp指标仍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科学、全面的政绩评价保障,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也必然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或项目,客观上在短期内会加大就业压力,降低利税水平,使许多地方领导心存顾忌。三是能力上“不会转”。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对如何正确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拿不出有效招数,缺乏有效办法,致使这一工作迟迟见不到明显成效,需要我们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破除障碍,推动快转。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处在“速度”与“质量”的十字路口,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如何“加快”转、主动转、有效转的关键时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统一思想、深化改革、学习创新,在想“加快”上做文章,在敢“加快”上寻突破,在会“加快”上求实效。

1.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2.加快医院发展建议

3.加快发展建议

4.县域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书内容介绍

5.经济发展建议

6.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

7.加快发展的建议

8.加快扬水发展的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二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却只字未提“智慧城市”。尽管如此,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我们认为还是有一些具体的切入点值得关注。

1、电子政务建设要智慧化转变

2014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首先是要深化改革。报告指出的重要领域改革首当其冲是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内容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权利清单向社会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等。这些改革内容的实现要求电子政务朝“智慧政务”的方向发展,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改变电子政务十多年来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整合面向政府内务、企业发展、社会民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资源,作为当下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切入点。

智慧化的基础在于数据整合。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作为智慧政务的架构核心,可选择地市一级政府先期切入,首先建好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整合全局信息资源和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开放部分数据,引导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逐步扩大资源平台采集的信息范围,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为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可信依据。政府主导这项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畅通,数据更新及时和可靠,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的具体实施可以交由专业机构负责。

2、借力信息消费促进产业智慧升级

报告提出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扩大内需,相关的部署有: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

2015年,全国的信息消费预计将达到3.2万亿规模。信息消费市场主要由“6+4”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构成,6类信息产品包括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智能电视、iptv终端等网络化终端产品;4类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语音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其中的“4+3”新型信息消费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随着宽带日益普及以及我国4g商用逐渐展开,智能终端替代传统桌面的趋势难以逆转,随之产生的是民众对信息消费需求的行为数据的激增。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信用体系建立,对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云计算处理的要求都有增无减。从这点看,大数据相关产业前景无限。

我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支持宽带建设和4g手机等产品开发的同时,更注重培育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引导市民的消费需求,让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例如通过优惠、统一推行市政一卡通,集成通话、上网、公交、缴费、购物等功能,由统一平台推送信息告知各项待办事务,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持续推出创新应用,逐步实现一卡在手,各方信息融汇贯通。通过信息消费的拉动,不仅促进经济发展,更利于电子政务平台向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升级。待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都积极参与其中后,实现城市信息化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智慧也就近在咫尺了。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三

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改善民生实施纲要》,为确保《纲要》中涉及改善民生工作的落实,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改善民生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要将民政民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进一步推动改善民生工作的落实。

近年来,我省社会救助标准偏低的原因,既有保障人数多的问题,也有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去年我省城乡低保金分别有95.2%和68.8%来自中央安排的资金,救灾应急、农村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也严重不足。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同时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足额配套民政资金,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力争1—2年内全省各项社会救助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发展养老事业。全省已呈现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部分老年人失能化趋势。由于我省各级政府投入不足,缺乏优惠政策引导,全省养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养老服务的需要。面对老龄化这一严重社会问题,今年,我们争取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将我省列入养老示范省,省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养老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涉及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确保支持养老事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快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支持民政福利设施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民政部门的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救助站等设施建设,同时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政福利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笼子,每年新建和改造一批民政福利设施,提高民政部门为民政对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和加强基层社会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目前我省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构还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导致监管服务不到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重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建设,健全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充实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保障登记和监管工作到位。同时要强化民政部门登记职能,探索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器”试点,加大行业类、公益慈善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社会建设方面,由于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流动人口增多,利益取向多元,基层社会管理网络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基矗建议省委省政府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里下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投入,解决基层社会长期存在的办公经费短缺、工作力量薄弱、办公用房不足等突出问题。同时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便民商业组织、自愿组织和驻建单位等社会力量,完善基层社会服务功能,推进社区管理社会化。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四

素的不同分布来体现。而这些生产要素的作用效率则由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或者由一定的企业运行机制和体制来决定,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生产要素的分析,企业界得到了作为正在迅速成长中的现代物流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行为的竞争性、公平性、法制性、信用性、自主性将日益加强。同时与其配套的保障制度、法规、规则也日益进步、完备。物流企业应该清楚认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的意义,把握该标准将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学习、研究、运用这个标准,使这个标准成为物流企业家做强做好物流企业的指南和法宝。

我们要正确理解“综合服务型”、“仓储型”和“运输型”企业的划分,“仓储型”并不等于就是仓储企业,“运输型”也并不等于就是运输企业,国家综合评估标准,强调的就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的特点,强调的是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综合评估企业内部的准备工作按系统工程的原则予以安排可以分为以下步骤:成立机构全员动员;评估标准自我诊断;制定目标和激励措施;选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单位和认证单位(若企业没有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各级人员接受评估培训;按规定程序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自我检查、审核;根据综合评估标准诊断结果整改;形成申报材料向地方评审机构申报。

物流企业综合等级评估是一项旨在持续提高和客观真实评定企业核心服务能力,是全员参加、全面提升、持续改进、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动态体系。经过评估后的企业,应继续努力提高巩固自己的各项服务能力,接受社会监督和接受评审机构的复核,以求持续地巩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产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这也是物流企业家们的历史责任。

目前,原国有的商业储运企业和物资储运企业拥有很多的优质物流资源,占据了物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很多都处于深化改革、改制的攻坚阶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企业家对于企业综合评估虽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实施的时机还有顾虑。其实通过对企业综合评估工作深入了解以后,就可以认识到综合评估工作和改革、改制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企业形成新的机制和体制。两者是可以互相协调、互相支持、同时安排、同时实施的,通过企业综合评估工作和改制工作的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的更新、流动和提高,创新业务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集成出现代物流业务,只要系统组织严格实施,勇于拼搏就能打造出企业新的核心服务能力,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新的品牌来,继续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渠道作用。

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工作,是在国家标准指导下的企业自我夯实基础建立现代理念的素质提升活动,也是面对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的客观实际,顽强拼搏,形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服务能力的过程,是企业自我诊断、自我整改、自我进步的过程,也是企业向社会各界开放自己,建立互助互利的战略同盟,追求社会认可,规范市场秩序的过程。可以预言,只有那些通过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企业,才能在产业大军中保持自己的蓬勃生命力,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对再造中国现代物流业将功不可没。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欢迎阅读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五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高端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2.战略定位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是产业价值链中前端和后端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以及生产制造环节中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生产与制造等高增值环节。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高端产业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特色,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为先导,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以海洋、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汽车、机车、造船、海洋工程、能源和环保装备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目标任务

——到2012年,通过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骨干项目落地,优化和提升我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打造半岛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11%以上;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到2020年,进一步形成区域资源集成和产业高端发展优势,使青岛成为辐射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4.高端服务业

——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进区域性金融管辖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票据交易、离岸金融等新业务及衍生产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科研院所,以不断满足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打造支撑作用突出、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设数据中心,打造青岛信息港。

——物流与创意。发展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为重点,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基地。以创意和创新为突破口,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

5.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及液晶模组,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电通信、射频识别(rfid)应用等。跟踪研究汽车电子和光电器件。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微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生物酶、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医药,促进一批生物基进入产业示范,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和海藻化工。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材料、能源环境材料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港和海防建设等领域需要的新型材料和用于表面防护传统材料的新型粉体材料等。

——新能源。重点发展led等高效照明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海洋能源和风能。促进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6.先进装备制造业

——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引导研发、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及配套设备。发展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探测等海洋工程设备及特种船舶和配套产品。

——交通运输装备。突出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及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机车等新型机车,发展机车自动控制系统和车体材料;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等整机和中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机械等关键零部件。

——能源装备,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汽轮机、兆瓦级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发电装备和辅机,大型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输配电装备。

——橡胶轮胎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数字化橡胶密炼系统、子午线数字化成型、异戊橡胶生产、网络化轮胎检测输送线、轮胎成型柔性制造成型系统、生产过程信息采集等关键装备。

7.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四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装备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网络家电、数字视听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三、发展高端产业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8.提升园区功能,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

创业中心和企业加速器、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企业和大项目,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为主的高端产业群。——打造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基地。以胶州湾西海岸、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按照“ 生态为本、产业先行、区域协调、功能复合、设施完善”的指导思想,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建设以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主的,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进一步拓展青岛城市发展空间,促进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和升级。

——打造李村河两岸产业调整示范区。北岸依托铁路青岛北站,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物流基地。培育引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关联产业,推进海洋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形成拥湾发展新的增长点;南岸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在橡胶、化工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建设青岛科大橡胶文化博物馆和综合研发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创业服务中心、营销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等五个中心,形成以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为核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材料、助剂、设备、技术、软件、贸易为一体的中国橡胶谷。

——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用地性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试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联合研究平台、动物繁育养殖实验中心、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等,增强聚集服务功能,吸引项目和企业聚集,推动海洋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

——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中心。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青设立地区总部及后台业务,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创业投资机构,拓展区域性资金运作、客户服务、数据备份等金融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信息和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提高服务层级和水平,增强对半岛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满足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轿车项目、35万台微型车发动机项目及上汽通用出口轿车基地配套需求为契机,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研发、销售、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以重大成套装备为主攻方向,加大培植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橡胶轮胎制造装备,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

——打造环胶州湾现代物流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前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空港和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海港、空港、陆路物流系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系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基地。

9.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吸引各类投资,滚动抓好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影响带动较强的高端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功能区建设,形成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提升高端产业发展活力和集聚带动能力。近期重点抓好70个左右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附件一)。

10.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各类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集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域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11.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具影响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引领和支撑全市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附件二)。

1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和承接各类高端资源,增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探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的方式和重点,合理定位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间空间有机聚合,提升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13.争取国家资源

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海洋科研成果交易中心,成为国家海洋高技术发展中心;争取国家高端产业重大项目布局青岛;争取更多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峰会议和主题论坛在我市举办;统筹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高端产业发展。

四、促进高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4.制定高端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我市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高端产业产品引导目录,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高端产业发展新突破。

15.加强定向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区域招商和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与日韩等国的深度合作。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大企业的合作,扩大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协作,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

16.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通过大专院校、专业培训、企业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7.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围绕高端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提高。

1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引导计划,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19.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研究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决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体系。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外,市政府建立的政策性担保基金、科技专项资金、企业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支持。

2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高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2.完善科技兴贸扶持政策。制定稳定出口的系列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完善《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扩大出口,鼓励流通型外贸企业设立出口产品研发、设计、检测机构。

务外包专项资金扶持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拥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服务外包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扩展服务外包领域和范围。

2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财力优先安排高端产业聚集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5.制定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对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和知名科研机构落户青岛,在土地供应价格上给予优惠;对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给予通盘考虑;对高端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供应计划。

26.完善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研究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种子期、起步期高端产业项目。

27.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安全、市政环境等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精细化、信息化与人性化管理,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8.建立高端产业推进协调机制。在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主持,定期研究全市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统筹解决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29.完善目标责任制。制定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市和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30.加强监督考核。按照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评价体系和督查制度,加强对区市、部门任务落实情况、工作创新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调度和督查,加强工作绩效评估。

。请各区市发改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引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建议篇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大考验。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改革促提升,抓创新促转型,抓创业促增收,抓法治促和谐,加快推进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近年来云州“三农”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龙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总体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对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完善“三农”发展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但相对于八、九十年代时期,云州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反而有所减退,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有所抬头。在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股份流转和退出问题,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补偿、海域补偿、环境补偿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改革办法进行破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一些长期积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小产权房”问题、“外来种田户”入社待遇问题等,并引发了不少信访问题。

(二)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以来,云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2014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9%,规模经营率达到66.3%。虽然跟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苏州市目前90%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但是以云州这样的地形特征,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经营相当不错,提高空间也不大了。近年来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297家,但平均经营面积只有158亩,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不足;散户经营还是主要形式,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影响力带动力有限。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6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95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也不多。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从云州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部分区域水源污染、排放超标问题依旧存在,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大气二氧化硫及有害颗粒物等浓度依旧较高,近年来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ph值在4.5以下的重酸雨;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海域水质已不适合海水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监测体系、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监管队伍尚待加强。

(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增大。“十二五”以来,云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化率达到70%,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2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新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乡镇,能够提供配套资金,可以争取到项目;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无力资金配套就无法补助,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情况。“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村可以得到许多财政资金支持,而未列入示范村的则很难得到资金投入,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村缺少长效资金投入保障,农房“两改”举步维艰。二是城乡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增大。目前,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5%,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城乡建设管理重叠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现象并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大管网”建设滞后于农村“小管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6年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90%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快速增收势头难以为继。2014年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高速增收,是今后几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政策资金扶持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收缩之势,包括企业税收和土地财政收缩,这必将影响政策性农业农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二是非农就业增收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城镇就业率可能下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同时,新常态下“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并将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模式,企业普通用工将进一步减少,农民工资性增收渠道有收窄之势。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难以持续。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有一个过程,农民创业增收难度较大。

(五)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尚需探索。近些年来,我市探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级组织“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基础较好。但是按照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是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尚待规范。主要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监会的职责权限还不够明晰,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机制还需强化。另外,有部分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涣散,村合作社经济薄弱,民间组织空缺比较普遍,社团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法规制度尚待完善。今后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而相对滞后的法规难以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进行换届选举,合并、破产、清算、注销等法规制度还需及时跟进。三是农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从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农民非法上访、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加快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新常态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等政策机遇,都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挑战。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云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体制市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宽裕化、治理法治化,继续保持云州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争取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战略重点

1、抓改革促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抓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和谐、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抓创新促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抓创业促增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创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抓法治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治村,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对策措施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突破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对完全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股份公司化改造或清算终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未能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健全现代治理结构,探索集体所有制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登记。结合国家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不动产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外,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纳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建立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农村宅基地上的违章建筑,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区分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有序稳妥地开展确权登记工作,不能简单地不予登记或予以拆除。三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覆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与农村其他资产所有权的全方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同时,建立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和征信体系,推进跨县(市)区的网上农村产权交易。

2、推动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在土地经营规模方面,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经济林种植、水稻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领域,形成一批上千亩规模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突破现有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垂直整合和兼并,争取向大型化、集团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突破单一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突破主业限制,向相关行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畅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度假、健身养老、网络销售等合作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批发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农业生产融入中高端服务业之中。三是转化兼业经营模式。加快农用地确权登记进度,并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普通农户流转农用地,促进农业从分散向集中经营转变,农民从兼业向职业化转变,破解传统农业中农民与土地的纽带关系。同时,推动村经济合作社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向现代企业转型。

3、突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一是突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根据中央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多年来探索的实践经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操作方式,包括跨乡镇(街道)置换、跨乡镇(街道)入股等操作方式,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突破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同步,抓紧制定云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还可以通过行政村合并、建立镇村联合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村集体的传统地域范围,使农村宅基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合理的价格有偿退出或转让,保障农民权益。三是突破新村建设传统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土地出让、楼房出售等资金平衡模式难以持续。为此,在新一轮新村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将农村住房改建的重点放在城镇规划建成区之内;其他地区的新村建设则以规划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自建房为主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一是发展信息化农业。加大现代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建设,推进云州特色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化销售,建立云州公共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回溯系统。二是发展科研型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科研分离模式,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研型农业,争取在种子产业、智能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结合“五水共治”,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治理,采用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云州农业向生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农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如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或无偿赠款)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控股、并购重组、bt、bot、ppp等方式参与农村农业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农业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多权一房”抵押融资范围,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促进更多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复制推广“村民集团授信”、“道德银行”等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在农村推广债券、基金、黄金、人民币理财业务。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保险)互助社,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建网,发展农村电子银行业务,促进“微银行”在农村的全覆盖。

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标准。参考台湾、上海等地农民职业化的经验,分类制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服务人员等本地农民的职业化标准,包括技能标准、经营规模、学历、资历等。职业化农民经营土地、海域及相应农业企业,政府应给予金融、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对从事农业为主的中青年兼业农民,通过农业技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网络销售等培训,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化农民。加大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采取全日制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职业农民协会。参照工会建制,依托供销社网络,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职业农民协会。职业农民协会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平台,为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产品销售、物资供应和金融服务。

7、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规范和理顺镇村关系。从制度层面厘清乡镇(街道)党政机构、管理服务机构与村级各组织的相互关系,厘清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联村干部、村干部基本职责和考核标准,做到既能保证上级政令畅通,又能保障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和村民自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根据形势发展和农村实际,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监委的职责和权限,健全村级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现代治理制度。以推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流程,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基层权力寻租现象。加强村妇委会、共青团、和谐促进会、慈善基金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三是创新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改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内容、标准和方式,并积极探索新的法治建设载体,提升创建实效。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和载体,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相关范文推荐
  • 08-08 铁路专业自我鉴定 铁路实习自我鉴定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
  • 08-08 内蒙古人大工作报告会议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08-08 盘锦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赣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08-08 各地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哪看 诸城市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
  • 08-08 法院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报告 在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会议上讲话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 08-08 企业领导自评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
  • 08-08 应急服装购买方案
    方案是指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措施。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8-08 酒类销售公司培训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 08-08 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 十四五规划汇报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
  • 08-08 市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材料 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个人发言材料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