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19:34:26 作者:碧墨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篇一

我很喜欢胡适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可谓一鸣惊人。阅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个感触就是,这才是真正的大家,讲义写得这么好,不像现在的大学老师都是三流教学,上课都不曾专心备课;第二是胡适真的很有才,而且非常博学,有自己的见解,他这本中国哲学史算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靠的不是运气写成的,而是功夫了得。

蔡元培在序言里面也表示了胡适这本书的几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即证明真伪;第二是扼要的手段,敢于把中国哲学史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平等对待诸子百家;第四是系统的研究,有递次演进的脉络。我本人也很赞同这四个长处,胡适对哲学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是哲学。然后在第一篇导言里面,我就学习到了很多,胡适首先告诉我们怎样研究学术,第一个是对史料进行勘正,怎样明变、求因和评判,这是研究哲学的三个目的,客观的评判是最终的目的。对于胡适的史料的审定,真的受益匪浅,他分了原料和副料,教我们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时间、人物以及思想的发展历程等来评判书中的学说那些是伪造的,那些是真实的。

第二篇开始讲中国哲学史,这一章是比较概括地叙述中国哲学史的源泉,从时代环境等入手,谈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第二节对《诗经》等的时代思想进行分派,分为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纵欲自恣派和愤世派等五个派别,其实这五种性格类型到现在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革命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已经种下,后来便成了老子、孔子的时代。第三篇和第四篇便分别讲到了老子和孔子,老子的道法自然,那个时代的人民过得比较艰辛,对着混乱的秩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不争;而孔子的时代,他则提倡社会要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然后提倡任和宽恕等思想,胡适还在这篇里面讲到了易经,第五篇继续讲到了孔门弟子,可见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后面的几篇分别讲到了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等,墨子的组织是严格的,一方面是兼爱非攻,另一方面是崇尚天的法度,节约兼用;杨朱的思想是比较自我的,被视为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其实也是社会时代的产物;庄子的思想比较超脱,也是我最为喜爱的,相忘于江湖,乐享天道自然;荀子的恶到至今还是很多人在争论,不过他的互助互协是不错的,以礼相待等等;韩非的思想体现在对法律的重视,懂得权术和用人之术。其实对诸子百家的阅读,可以促进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思想源泉。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毕竟对后来中国的哲学史都没有涉及,真的是很意犹未尽的感觉。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篇二

在我的印象中,写论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对这项费时费力费劲的文字工作都比较反感,因为爬格子毕竟是一件苦差,与青灯为伴,与黄卷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写文章,尤其是专业论文。

因为写论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还是无用功,包括走访座谈和阅读大量文献,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的空灵,除此之外,选题和构思亦是一大难题,因为选题就是要选出问题,找准了问题就等于论文成功的一半,而构思则是选题的拓展,构思将选题最初的意蕴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来,剩下的便是码子了。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难并非是构思难,而是码那么多字很困难,但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以为写文章最痛苦的当是两件事情,一个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这是论文的素材,另一个便是选题和构思。

收集资料是个体力活,消化资料提炼问题则是个纯粹的脑力活,需要反复的构思。

只要有了选题个构思,将调研所获取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填充以汉字,论文便水到渠成了。

的确,写文章确实是一件费时费力费劲的事情,不仅需要繁重的体力劳动——收集素材、消化资料,更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选题并构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一书或许能为我们写作论文尤其是专业法律论文提供一些启示。

该书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群针对写论文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包括法律专业论文的特点与分类介绍,法律专业论文当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提纲的拟定、结构的安排,格式的规范等写论文所必需的各个要素都进行了一一的阐述和分析。

写论文到底有无专门的路径或方法,或许阅读完该书,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其最多是一门写论文的入门教材,对法律专业论文进行了概述式的介绍,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规范进行了相关的介绍与提示,但却并未教读者写论文的速成之道,即写论文的捷径和快速方法等。

因此,通读完该书,可能最大的收获还是对写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做论文应该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规范等问题,或许能有所裨益,但却找寻不到论文的速成之法与成就之道。

的确,写论文确实是没有捷径和窍门的,主要还是依赖于平时的积累,而不可能希冀于阅读一门论文写作书就迅速掌握写作方法并产出优质论文。

这或许亦是该书的名字为法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而非法律论文速成之道的缘故,没有一个人能夸这海口,企图让读者阅读自己的一本论文写作书便摆脱写论文的痛苦,化腐朽为神奇,让论文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因此,读完该书,笔者收获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论文该如何写作还真是个大难题。

根据笔者个人的论文写作经历与体验,论文写作还是要靠平时的大量积累,包括阅读大量的文献和经常性练笔。因为论文写作是一个文献输出的过程,不阅读大量文献,不进行文献输入,是不可能有文献输出的。这也恰好符合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而经常性练笔则助于提炼文字的纯度,没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玑,炉火纯青,相信大多数学人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练习,论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让读者一气读完,发浑然天成之感。

笔者的论述好像是在否定该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然。

上面的论述只是澄清论文无速成之道的朴素原理,该书的价值肯定是有,读者通过阅读起码知道论文写作必须先构思和搭框架,这样才能下笔不跑题而且文字方能如行云流水般远行。就像盖房子需要设计图纸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墙和圆顶。

论文亦是同理,写论文必须注意格式规范,包括引用他人文献的规范等,在此书中都有所介绍和分析,认真细读该书还是能有所收获的,至于最后收获的是什么,那要看读者的读书动机和文字功底,因为读书动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你读书的目的并努力找寻自己兴趣点,予以满足,而文字功底则能大致确定你所获的深度。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篇三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篇四

原以为“教育教学科研”离我们教师很远,是一件难以逾越的事情。然而当我拜读完了郑金洲教授著《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文章后,感触颇深。原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做的,教育教学科研并不神圣,只要用心和坚持,掌握方法,同样也可以搞出名堂来。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文章中提到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一句话提醒和警醒了我,难到自己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做一名普通教师吗?我不甘心,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应该有事业感,必须干点名堂出来,也要成为名师,至少要让众多的人在谈论的时候和学生回忆的时候:你是一个非常优秀和令人尊敬的教师。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一、我们也能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我们也能行。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必须围绕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展开。

要研究就要从问题的发现入手,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我们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或是从学校、学科中确定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哪些值得花时间研究?自身能力能否完成?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

教师分析选择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后,就要制定计划。计划是自己对活动有意识的设计、设想、大算。计划不是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有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有了计划就要付诸行动。行动总是和情景结合在一起,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收集行动过程的资料,对教师及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观察。在行动和观察之后进行反思,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只要我们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订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实践质量就会提高。

五、灵活多样的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多样的研究成果表达的形式,让我们老师能灵活的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郑金洲教授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举例,让我们轻松上路,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蓝本。我认为教育日志、教育反思这两种形式非常好,也极容易做到。当然,无论什么事都要围着问题转,不断在反思、总结,不断解决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总之,熟读郑金洲教授著《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既为我们教师如何做教育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也通过浅显通俗的语言和实例让我们掌握了基本方法,让我们充满了搞好教育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增添了信心。

寡学术及为相的意思篇五

摘要:同权论认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同属于宪法上的基本权利.而制度保障说则将大学自治视为对学术自由的保护,制度保障说准确界定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对我国大学法治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同权论;制度保障论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两个关系密切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一项对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分析认为,如果被法律或公共观点支持,学术自由可以在大学自治缺失的情况下存在。但是又有情况显示有些外部干预会或明或暗地侵蚀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有助于维护学术自由的精神和保护这种自由免于外部的攻击。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都是建立在“传播和创造高深学问”这一大学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的,但二者之间具有何种内在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论,二者同权论和制度保障论就是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本文试图在分析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澄清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渊源“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闭,大学争取自治是从建校时开始的,在中世纪产生之初,大学就产生了自治的诉求。大学具有国际性,其成员来自世界,主张普遍教学的自由,它的领域是基督教世界,而且冲破了城市的范围。大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与教会、王室甚至是普通市民进行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手段是罢课和迁校,斗争的结果是大学有了自己的特权。

而学术自由概念的产生则要晚的多,作为大学探索真理的原则学术自由首先被德国大学接受,其思想奠基者是洪堡、施莱尔·马赫和费希特等人,认为大学必须将研究提升到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要开展学术研究就需要确立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这一思想逐渐形成经典大学的基本理念并被欧美大学普遍认同。学术自由在最初仅仅限于学校内部,是学校自身的行为,却无法防止来自外部力量的侵害,因此需要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到了20世纪初期,则上升为宪法基本权利,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开始明确保障学术自由。因此,从历史上看,大学自治的理念和制度先于学术自由而产生。

二、二者同权论二者同权论把学术自由视为大学的基本权利.大学是学术自由的组织体,大学自治是一种团体性的学术自由,是学术自由的合理延伸和当然结果。确实,随着学术自由权内涵的发展,权利主体已经实现了从学者向普通公民、从个体向组织转化的过程,许多国家将学术自由的主体扩展到了包括大学在内的机构,把学术自由视为大学的基本权利自在情理之中。同时,这种观点立足于自由主义的精神,为大学自治提供一种自然法上的正当性,使学校在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中能够形成一种对峙而又互动的良性格局f3],更易于直接明确的论证大学自治的合法性依据。不过,把大学自治权直接等同于宪法学术自由权,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掩盖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大学自治以实现学术自由为旨归,具有手段性价值。与学术自由权的实现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并非等同关系。相反,如果一所大学自治的主体是学校的行政系统,反而可能会带来对学术自由的伤害。事实上,学术自由并不必然产生于大学自治,大学自治也不必然以学术自由为最终目的。大学自治不包含学者个人的学术自由等权力诉求的意义,而是指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避免外界干扰而提出的属于大学整体需要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权力诉求。大学自治有可能损害学者个体的学术自由。正像有学者所指出的,知识分子进入学院化的大学校园后,大学里烦琐的规定成为最麻烦的学术障碍,??大大限制了学者们的独立人格和学术自由。问因此,当大学自治行为损害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自由时,应该受到限制,大学自治作为手段并不是无限的。大学自治要受到国家合法性的监督,使得大学自治在保护学术自由、学习自由以及大学成员其他宪法性权利前提下展开。

其次。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二者的内容并非完全等同。一般认为,学术自由的内容包括学术思想自由、学术研究自由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授、交流与发表自由等三个方面。而大学自治则是指大学必须由自己的机关独自负责并且不受国家之指示以完成事务之意,亦即大学之管理、运营系委诸于大学内部之自主性决定。嘲大学自治内容上则要丰富的多,从实体和程序角度来看,大学自治分为实质性自治和程序性自治;从自治权的分立和运行来看,又可以分为立法权、行^v^和监督权;从具体内容来看,大学的自治权包括人事的自治、学生选择的自治、教育课程决定的自治、研究计划决定的自治、财源分配的自治等。

再次,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二者的主体不完全相同。学术自由权的主体一般适用于全体国民,但大学自治的主体却有很大差异。德国大学自治权的主体主要是教授,形成了教授治校的大学自治模式;而美国则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大学自治模式。我国教育法规定办学自主权的主体是大学。而高等教育法中主体是大学和校长,而没有作为大学重要构成人员的教师和学生,特别忽视了学生的权利,但在大陆法系许多地区,学生一直处于大学构成主体的地位。可见,在学校这一集体之内,仍然存在着自治权主体的差别,而这一差别可能使之对学术自由的保障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三、制度保障论制度性保障理论最初由德国威玛宪法时期学者施密特将其体系化,意指在宪法规范之下,某些具有特定范畴、任务及目的的制度应为国家宪法所承认,受到宪法的特别保护,立法者不能通过立法而将其废弃。制度性保障的功能在于避免某些先存性法律制度免受立法者废弃,这是一种消极的制度性保障。制度性保障理论的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读项羽的故事阅读体会(优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 10-07 2023年学雷锋读后感(大全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观虫记读后感(通用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
  • 10-07 2023年哈利波特读后感中文(实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 10-07 2023年平凡的你读后感(通用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
  • 10-07 钢琴的书籍的读后感(优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
  • 10-07 小窗幽记读后感(优秀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
  • 10-07 最新牵着蜗牛去旅行读后感(优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 10-07 2023年消防改革个人心得体会 消防部队党员思想汇报(精选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
  • 10-07 最新建筑施工图工作总结 建筑专业思想工作总结(模板8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